韦编网

第四个字是鼎的成语

第四个字是鼎的成语大全

鸣钟食鼎见“鸣钟列鼎”。
汉 - 张衡《西京赋》:“击钟鼎食,连骑相过。”
鸣钟列鼎汉张衡《西京赋》:“击钟鼎食,连骑相过。”钟,打击乐器,泛指一般乐器;鼎,盛物食器。谓用食时身边响着乐器,眼前列着鼎器,后因用“鸣钟列鼎”或“鸣钟食鼎”形容古代贵族高官生活的豪奢。
汉 - 张衡《西京赋》:“击钟鼎食,连骑相过。”
重裀列鼎喻指生活富贵,位居高官。
元 - 关汉卿《拜月亭》第四折:“忒心偏,觑重裀列鼎不值钱,把黄齑淡饭相留恋,要彻老终年。”
负衡据鼎谓身居高位,肩负重任。
南朝 - 梁 - 刘勰《文心雕龙 - 程器》:“孔光负衡据鼎,而仄媚董贤;况班马之贱职,潘岳之下位哉!”周振甫注:“负衡据鼎,指处丞相位。衡,秤,表持平;鼎,三足,喻三公。”
言重九鼎形容说话有分量,比较比来九鼎也不算重。
宋 - 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卷十五:“昔之所以议进退天下士大夫者,今又重之以权位,故其一言之出,则九鼎不足为重。”
焚香列鼎焚:烧;列:罗列;鼎:古代炊具。点燃名贵的香,摆满丰盛的菜肴,形容豪华奢侈的生活
明 - 汤显祖《牡丹亭 - 劝农》:“焚香列鼎奉君王,馔玉炊金饱即妨。”
潜图问鼎问鼎:询问鼎的大小轻重,比喻篡夺。比喻企图暗中篡夺
南朝 - 齐 - 武帝《诛张敬儿诏》:“假托妖巫,用相震惑,妄设征祥,潜图问鼎。”
染指于鼎鼎:古代用青铜制成的炊具,多为圆形,三足两耳。把手指伸到鼎里蘸点汤。比喻沾取非分的利益。
《左传 宣公四年》:“及食大夫鼋,召子公而弗与也。子公怒,染指于鼎,尝之而出。”
拔山扛鼎拔:拔起来。扛:两手举起。鼎:古代用以烹煮的器皿;多为青铜铸造而成;是非常重的器物。拔起大山;举起鼎。形容力大无比。
汉 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又:“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拔山举鼎形容力量超人或气势雄伟。
《秦并六国平话》卷下:“籍是时年方二十四,力敌万夫,有拔山举鼎之威。”
大烹五鼎烹:烧煮;五鼎:古代士大夫祭祀用的祭品。指吃饭食物精美。形容生活奢侈豪华
清 - 岭南羽衣女士《东欧女豪杰》第一回:“就使住的是深居九重,吃的是大烹五鼎,看来似是快乐无比的,却是心窝儿里头常做个天人的战场。”
大名鼎鼎鼎鼎:声威盛大的样子。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24回:“你一到京打听人家,像他这样大名鼎鼎,还怕有不晓得的。”
商彝夏鼎夏商的青铜礼器。泛称极其珍贵的古董。
清 - 沈起凤《谐铎 - 吕仙宝筏》:“君文气息逼似《两京》,次者亦韩潮苏海,若以此猎取功名,譬犹执商彝夏鼎鬻诸五都之肆,非弗宝贵,而无如识者希也。”
商彝周鼎彝、鼎:古代祭祀用的鼎、尊等礼器。商周的青铜礼器。泛称极其珍贵的古董。
明 沈榜《宛署杂记 古墨斋》:“得其片言只字,自令旷心怡神,非必商彝周鼎之为宝也。”
力能扛鼎扛:用双手举起沉重的东西。鼎:三足两耳的青铜器。形容气力特别大。亦比喻笔力雄健。
《史记 - 项羽本纪》:“籍(项羽)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击钟陈鼎钟:古代乐器;鼎:古代炊器。击钟列鼎而食。形容贵族的豪华排场。
《史记 货殖列传》:“洒削,薄技也,而郅氏鼎食。马医浅方,张里击钟。”
三牲五鼎旧时形容祭品丰盛。后来也形容食物美好。
元 高明《琵琶记 蔡公逼伯喈赴试》:“三牲五鼎供朝夕,须胜似啜菽并饮水。”
一言九鼎一句话的分量就有九鼎那么重。形容能起决定作用的言论或意见。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平原君列传》:“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

相关词语

鼎鼎有名【意思解释】1.见"鼎鼎大名"。
鼎鼎大名【意思解释】1.形容名声极大。
鼎鼎【意思解释】盛大:~大名。
大名鼎鼎【意思解释】也作“鼎鼎大名”。鼎鼎:显赫,盛大。形容名声大:这位大名鼎鼎的作家,谁人不知!
尝鼎一脔【意思解释】尝一下鼎中一片肉就能知道鼎中的肉味。比喻根据部分可推知全体:尝鼎一脔,他可知矣|读作品的选集也可尝鼎一脔。
镵鼎【意思解释】1.刻姓名于其上的鼎。为使流传长远。
铛鼎【意思解释】1.古代一种有足的大锅。有时用作烧杀人的刑器。
谗鼎【意思解释】1.春秋鲁鼎名。
爨鼎【意思解释】1.犹沸鼎。
崇鼎【意思解释】1.鼎名。古代宝器。一说为周时崇国之鼎;一说为春秋时鲁国之鼎,即谗鼎。
馋鼎【意思解释】1.谓茶叶不易出汁。
重裀列鼎【意思解释】1.喻指生活富贵,位居高官。
毚鼎【意思解释】1.鼎名。即春秋时鲁国所铸谗鼎。
拔山举鼎【意思解释】1.同"拔山扛鼎"。
拔山扛鼎【意思解释】1.形容力量超人或气势雄伟。语出《史记.项羽本纪》:"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又:"力拔山兮气盖世。"
宝鼎【意思解释】1.古代的鼎。原为炊器,后以为政权的象征﹐故称宝鼎。 2.香炉。因作鼎形,故称。 3.指鼎炉,道士炼丹煮药的炉子。
卜鼎【意思解释】1.九鼎是古代传国重器,政权的象征。择定置放九鼎之所在,即意味定都于其地。后即沿用为定都之称。
方鼎【意思解释】1.两耳四足的方形饪食器。商周时代流行并多用作祭器﹐如考古出土的兽面乳钉纹方鼎﹑司母戊方鼎﹑禾大方鼎等。
赴鼎【意思解释】1.谓跳入汤镬而死。
覆鼎【意思解释】1.犹覆餗。 2.指误事失职的权臣。

相关成语接龙

相关成语分类

相关成语补全

第四个字是鼎的成语的相关成语

鼎鼎有名鼎鼎:盛大的样子。非常有名。
宋 陆游《岁晚书怀》:“残岁堂堂去,新春鼎鼎来。”
鼎鼎大名鼎鼎:名声盛大的样子。很大的名气。
郭沫若《反正前后》第一篇八:“为我们讲经学的一位鼎鼎大名的成都名士,只拿着一本《左传事纬》照本宣科。”
大名鼎鼎鼎鼎:声威盛大的样子。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24回:“你一到京打听人家,像他这样大名鼎鼎,还怕有不晓得的。”
鼎鼐调和相传商武丁问傅说治国之方,傅以如何调和鼎中之味喻说,遂辅武丁以治国。后因以“鼎鼐调和”比喻处理国政。
相传商武丁问傅说治国之方,傅以如何调和鼎中之味喻说,遂辅武丁以治国。
鼎鱼幕燕宛如鼎中游动的鱼,帷幕上筑巢的燕子。比喻处于极危险境地的人或事物。
南朝 梁 萧统《文选 丘迟〈与陈伯之书〉》:“而将军鱼游于沸鼎之中,燕巢于飞幕之上,不亦惑乎。”
鼎食鸣锺见“鼎食鸣钟”。
鼎食鸣钟亦作“鼎食鸣锺”。击钟列鼎而食。形容富贵人家生活豪侈。
宋 - 王禹偁《贤人不家食赋》:“将期乎鼎食鸣钟,宁虞往吝。”
鼎食钟鸣钟:古代乐器;鼎:古代炊器。击钟列鼎而食。形容贵族的豪华排场。
《史记 货殖列传》:“洒削,薄技也,而郅氏鼎食。马医浅方,张里击钟。唐 王勃《滕王阁序》:“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
鼎镬如饴饴:麦芽糖,糖浆。受酷刑像吃糖一样。形容无所畏惧,视死如归。
宋 - 文天祥《正气歌》:“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
鼎镬刀锯鼎:古代烹用的青铜器物。镬:大锅。鼎镬:是古代的酷刑刑具,用以把人煮死。指古代四种酷刑的刑具,引用指称最残酷的刑罚。
明 - 冯梦龙《警世通言 - 拗相公饮恨半山堂》:“若见此奸贼,必手刃其头……虽赴鼎镬刀锯,亦无恨矣。”
鼎铛玉石视鼎如铛,视玉如石。形容生活极端奢侈。
唐 杜牧《阿房宫赋》:“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鼎铛有耳鼎、铛:均为两耳三足的金属炊具。电鼎和铛都有耳朵。指某人或某事影响大,凡是长耳朵的都应该听说、知道。
宋 - 司马光《涑水记闻》:“太祖宠待赵韩王(普)如左右手。御史中丞雷德骧劾奏赵普擅市人第宅,聚敛财贿。上怒叱曰:‘鼎铛尚有耳,汝不闻赵普吾之社稷臣乎?’”
鼎足而立鼎;古代烹煮用的炊具;多为圆形;三足两耳。像鼎那样三只脚并立。比喻事物三方面并立;常指政治局势或力量三方面相持。
西汉 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莫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
鼎足而居像鼎的三足分立那样。比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
西汉 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
鼎足而三比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也泛指三个方面。
清 和邦额《夜谭随录 崔秀才》:“内则一妻一女一子,鼎足而三焉。”
鼎足之势比喻三方面并立的局面。
晋 孙楚《为石仲容与孙皓书》:“自谓三分鼎足之势。可以与泰山共相始终。”
鼎足三分鼎:古代炊具,三足两耳。比喻三方分立,互相抗衡。
《史记 - 淮阴侯列传》:“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
鼎玉龟符旧指传国之宝及受命之符箓。
清 - 叶廷琯《海录碎事 - 帝王上》:“干戈揖让取之也殊途,鼎玉龟符成之也一致。”
鼎湖龙去同“鼎成龙去”。
唐 - 杜甫《骊山》诗:“鼎湖龙去远,银海雁飞深。”
鼎新革故旧指朝政变革或改朝换代。现泛指除掉旧的,建立拳的。
《周易 杂卦》:“革,去故也;鼎,取新也。”
鼎折餗覆见“鼎折覆餗”。
参见“鼎折覆餗”。
鼎折覆餗《易 - 鼎》:“九四,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孔颖达疏:“施之于人,知小而谋大,力薄而任重,如此必受其至辱,灾及其身也,故曰其形渥,凶。”后以“鼎折覆餗”比喻力薄任重,必致灾祸。
《周易 - 鼎》:“九四,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
鼎成龙去《史记 - 封禅书》:“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曈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馀人,龙乃上去。”后以“鼎成龙去”指帝王去世。
《史记 - 封禅书》:“黄帝采首山铜,铸鼎於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曈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馀人,龙乃上去。”
鼎成龙升见“鼎成龙去”。
明 - 郎瑛《七修类稿 - 国事一 - 象简龙衣联》:“高庙鼎成龙升之日,建文即位,成祖以燕王来,奔而不朝,盖以叔不拜侄也。”
鼎力相助鼎力:大力。大力相助。指对别人对自己的大力帮助敬词,多用于求人相助时的客气话。常误用为表示自己对他人的帮助。
徐贵祥《历史的天空》第15章:“对于石云彪一类人物,理应鼎力相助。”
鼎分三足见“鼎足三分”。
《水浒传》第二十回:“今番克敌制胜,谁人及得先生良法。正是鼎分三足,缺一不可。先生不必推却。”
鸣钟食鼎见“鸣钟列鼎”。
汉 - 张衡《西京赋》:“击钟鼎食,连骑相过。”
鸣钟列鼎汉张衡《西京赋》:“击钟鼎食,连骑相过。”钟,打击乐器,泛指一般乐器;鼎,盛物食器。谓用食时身边响着乐器,眼前列着鼎器,后因用“鸣钟列鼎”或“鸣钟食鼎”形容古代贵族高官生活的豪奢。
汉 - 张衡《西京赋》:“击钟鼎食,连骑相过。”
革旧鼎新同“革故鼎新”。
明 - 李贽《代深有告文》之二:“切以诵经者,所以明心见性,礼忏者,所以革旧鼎新。”
革故鼎新除去旧的;建立新的。多指改朝换代或重大改革。革:改革。故:旧的。
《周易 杂卦》:“革,去故也,鼎,取新也。”
问鼎轻重问鼎的大小轻重。指妄图夺取天下。
《左传 宣公三年》:“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
问鼎中原问:询问,鼎:古代煮东西的器物,三足两耳,传说古代夏禹铸造九鼎,代表九州,作为国家权力的象征。夏、商、周三代以九鼎为传国重器,为得天下者所据有。中原:黄河中下游一带,指疆域领土。比喻企图夺取天下。
传说古代夏禹铸造九鼎,代表九州,作为国家权力的象征。夏、商、周三代以九鼎为传国重器,为得天下者所据有。
铸鼎象物鼎:古代炊器,三足两耳,也指传国重器。禹收集九州金属而铸成的九鼎之上所铸各种物品图像。称颂君王有德
春秋 - 鲁 - 左丘明《左传 - 宣公三年》:“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
钟鼎山林比喻富贵和隐逸。
宋 - 辛弃疾《临江仙 - 再用韵送祐之弟归浮梁》词:“钟鼎山林都是梦,人间宠辱休惊。”宋 - 张世南《游宦纪闻》卷一:“疏雨梧桐,微云河汉,钟鼎山林无限悲。”
钟鼎人家见“钟鼎之家”。
清 -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一回:“虽然算不得簪缨门第、钟鼎人家,却倒过得亲亲热热,安安静静。”
钟鼎之家富贵宦达之家。
清 - 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回:“虽系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之族。”
钟鸣鼎食击钟奏乐列鼎而食。形容生活豪华、排场。钟鸣:吃饭时敲钟;鼎食:列鼎而食。
唐 王勃《滕王阁序》:“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
钟鸣鼎重谓官高位重。
明 - 唐顺之《章孺人传》:“徒苟且富贵,即钟鸣鼎重,亦何足道。”
钟鸣鼎列见“钟鸣鼎重”。
清 - 曹寅《题铜官秋色图》:“都尉起家勋戚,钟鸣鼎列,极福终其身。”
重裀列鼎喻指生活富贵,位居高官。
元 - 关汉卿《拜月亭》第四折:“忒心偏,觑重裀列鼎不值钱,把黄齑淡饭相留恋,要彻老终年。”
负鼎之愿鼎:古代立国的重器。担负辅佐君王大任的愿望
西汉 - 韩婴《韩诗外传》第七卷:“伊尹故有莘氏僮也,负鼎操俎调五味,而立为相,其遇汤也。”
负衡据鼎谓身居高位,肩负重任。
南朝 - 梁 - 刘勰《文心雕龙 - 程器》:“孔光负衡据鼎,而仄媚董贤;况班马之贱职,潘岳之下位哉!”周振甫注:“负衡据鼎,指处丞相位。衡,秤,表持平;鼎,三足,喻三公。”
调和鼎鼐鼎:古代烹调食物的器具,三足两耳;鼐:大鼎。于鼎鼐中调味。比喻处理国家大事。多指宰相职责。
《旧唐书 - 裴度传》:“果闻勿药之喜,更喜调鼎之功。”
言重九鼎形容说话有分量,比较比来九鼎也不算重。
宋 - 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卷十五:“昔之所以议进退天下士大夫者,今又重之以权位,故其一言之出,则九鼎不足为重。”
群情鼎沸形容群众的情绪异常激动,平静不下来。
丁中江《北洋军阀史话》:“忽遘此变,群情鼎沸,副总统及各督军、省长,驰电督责。”
笙歌鼎沸形容乐声歌声热闹非常。
宋 - 吴自牧《梦粱录 - 清明节》:“此日又有龙舟可观,都人不论贫富,倾城而出,笙歌鼎沸,鼓吹喧天。”
禁鼎一脔御用鼎器中的一块肉。比喻珍美之物。
明沈鲤《张太岳集 序》:“嗟乎,斯亦禁鼎一脔,尝者可以知其味已。”
瓜分鼎峙比喻国土分裂,群雄对立。
《新唐书 李轨传》:“隋亡,英雄焱起,号帝王者瓜分鼎峙。”
牛鼎烹鸡用煮一头牛的大锅煮一只鸡。比喻大材小用。
《后汉书 - 边让传》:“函牛之鼎以烹鸡,多汁则淡而不可食,少汁则熬而不可熟。”
焚香列鼎焚:烧;列:罗列;鼎:古代炊具。点燃名贵的香,摆满丰盛的菜肴,形容豪华奢侈的生活
明 - 汤显祖《牡丹亭 - 劝农》:“焚香列鼎奉君王,馔玉炊金饱即妨。”
潜图问鼎问鼎:询问鼎的大小轻重,比喻篡夺。比喻企图暗中篡夺
南朝 - 齐 - 武帝《诛张敬儿诏》:“假托妖巫,用相震惑,妄设征祥,潜图问鼎。”
海内鼎沸鼎沸:比喻局势不安定,如同鼎水沸腾。形容天下大乱。
《后汉书 袁术传》:“今海内鼎沸,刘氏微弱,吾家四世公辅,百姓所归,欲应天顺民,于诸何如?”
染指于鼎鼎:古代用青铜制成的炊具,多为圆形,三足两耳。把手指伸到鼎里蘸点汤。比喻沾取非分的利益。
《左传 宣公四年》:“及食大夫鼋,召子公而弗与也。子公怒,染指于鼎,尝之而出。”
春秋鼎盛春秋:年龄。人年龄正处在旺盛、强壮之际。旧时比喻人正当壮年;精力充沛。
汉 贾谊《新书 宗首》:“天子春秋鼎盛,行仪未过,德泽有加焉,犹尚若比,况莫大诸侯权势十此者乎?”
拔山扛鼎拔:拔起来。扛:两手举起。鼎:古代用以烹煮的器皿;多为青铜铸造而成;是非常重的器物。拔起大山;举起鼎。形容力大无比。
汉 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又:“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拔山举鼎形容力量超人或气势雄伟。
《秦并六国平话》卷下:“籍是时年方二十四,力敌万夫,有拔山举鼎之威。”
折鼎覆餗见“折足覆餗”。
《南史 - 张弘策传》:“拓怯而无断,喧弱而不才,折鼎覆餗,忮踵可待。”
扛鼎拔山扛:双手举起。拔起大山,举起重鼎。形容力气很大。
《史记 项羽本纪》:“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又:“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扛鼎抃牛扛鼎:把鼎举起来。抃牛:把两头相斗的牛位开。能把鼎举起来,能把相斗的两头牛拉开。形容勇武有力,超越常人。
《史记 - 项羽本纪》:“籍(项羽)长八尺余,力能扛鼎。” 汉 - 杨雄《法言 - 渊骞》:“秦悼武、乌获、任鄙,扛鼎抃牛,非绝力也?”
彝鼎圭璋“彝”念yí;“璋”念zhāng。比喻典雅出众。
清 -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六回:“大家围着一看,只见状元清华丰采,榜眼凝重安详;到了那个探花,说甚么潘安般貌,子建般才,只他那气宇轩昂之中不露一些纨袴,温文儒雅之内不粘一点寒酸。真真是彝鼎圭璋,熙朝人瑞。”

相关的造句

鼎鼎造句(1) 刘德华是鼎鼎大名的人物。
(2) 他在业界大名鼎鼎,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3) 鲁迅是大名鼎鼎的文学家,有谁不知呢?
(4) 他年纪虽轻,就已大名鼎鼎,享有极高的学术地位,真是后生可畏。
(5) 岳飞的鼎鼎大名谁都知道。
(7) 不要用大名鼎鼎的权威来吓唬人,我只相信真理。
(8) 他已经是大名鼎鼎的人物了。
(9) 李先生在画坛上大名鼎鼎,是位极为杰出的画家。
(10) 她是传闻中大名鼎鼎的女演员。
(11) 经过多年的辛苦练习,他终于成为全国大名鼎鼎艺术家。
鼎鼎大名造句1、刘德华是鼎鼎大名的人物。
2、岳飞的鼎鼎大名谁都知道。
3、在可以容纳一万五千名观众的马戏篷内,鼎鼎大名的长脚小丑罗雅卡斯正从一辆很小的轿车里出来。
3、造句网(在线造句词典)祝您造句快乐,天天进步http://www.
4、近些年,许多鼎鼎大名的中国企业都随着曾风光一时的企业精英或领袖的沉陷而销声匿迹了。

6、鼎鼎大名的米散粉,用后觉得名副其实哈。
7、这个人物确实是鼎鼎大名,对于被赋加在爱的限制的东西,众所周知他拥有强烈的情感。
8、这一长串鼎鼎大名真吓人啊!
9、这些鼎鼎大名的恐怖分子很多即将面临审判,而且可能被判死刑。
鼎鼎有名造句1、这位矮个的青年是个鼎鼎有名的作家。
2、走在最后的两个穿布衣长衫的老人,是鼎鼎有名的委员呢,报上常有他们的照片。
3、现在,澳洲市场已经有一些鼎鼎有名的买家前来叩门.
4、她又曾在鼎鼎有名的韦比耶学院及牛津爱乐交响乐团的钢琴班学艺.
5、鼎鼎有名的大闸蟹就出自于这里。
6、蝮蛇一科成员众多,其中包括鼎鼎有名的铜头蝮、响尾蛇和食鱼腹。
7、大家都相互提醒着,千万别招惹了这个江城市鼎鼎有名的银枪小霸王!谁都不愿意惹祸,不敢拿手机拍他的照,或者录他的像。
8、你可别小看我,我在汉堡U18也是鼎鼎有名的。
9、烟台蟹酱鼎鼎有名,香飘海内外。
10、这种水稻很不一般,它就是普格县鼎鼎有名的特尔果红米。
大名鼎鼎造句造句(1)他在业界大名鼎鼎,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2)鲁迅是大名鼎鼎的文学家,有谁不知呢?
(3)他年纪虽轻,就已大名鼎鼎,享有极高的学术地位,真是后生可畏。
(4)虽然库珀先生是个大名鼎鼎的科学家,但他待人却十分谦和。
(5)不要用大名鼎鼎的权威来吓唬人,我只相信真理。
(7)李先生在画坛上大名鼎鼎,是位极为杰出的画家。
(8)她是传闻中大名鼎鼎的女演员。
(9)经过多年的辛苦练习,他终于成为全国大名鼎鼎艺术家。
(10)我就是大名鼎鼎的浪子【http://
(11)他的父亲在金融界里大名鼎鼎。
璞鼎查造句1 但耆英坚持要求认璞鼎查之子为干儿子,并将其带回北京。
2 1842年8月6日,牛鉴再致璞鼎查照会,说:老实说吧,和好通商之事,本部堂深念你们不远万里地来了,所以冒死替你们上奏了。
3 五大三粗的牛鉴,对璞鼎查男爵行了一个抱拳礼,一手挎着一个钦差大人,带着一众*记官,走向内舱。
4 此后,璞鼎查要求清政府惩办*弯抗战将领。
5 广州与上海并非非此即彼,内地转运税的征敛、中国官府的捣鬼,以及璞鼎查的太好说话、迟迟没有解决入城问题,才是这一切的根源。
6 就向中国大批走私**之举,英国首相巴麦尊狡辩是“中国人心甘情愿地购买其他人心甘情愿出售的东西”,璞鼎查则嫁祸于中国人自己抵制不了*品。
7 不料,英国政府发现清政府好欺负,竟不满义律所得,将其召回,另派璞鼎查接任,准备扩大侵华战争,攫取更大的利益。


韦编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有资源文件均出自网络,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如有侵犯你的版权,请通知我们,本站将立即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