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编网

第二个字是足的成语

第二个字是足的成语大全

鼎足而立鼎;古代烹煮用的炊具;多为圆形;三足两耳。像鼎那样三只脚并立。比喻事物三方面并立;常指政治局势或力量三方面相持。
西汉 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莫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
鼎足而居像鼎的三足分立那样。比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
西汉 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
鼎足而三比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也泛指三个方面。
清 和邦额《夜谭随录 崔秀才》:“内则一妻一女一子,鼎足而三焉。”
鼎足之势比喻三方面并立的局面。
晋 孙楚《为石仲容与孙皓书》:“自谓三分鼎足之势。可以与泰山共相始终。”
鼎足三分鼎:古代炊具,三足两耳。比喻三方分立,互相抗衡。
《史记 - 淮阴侯列传》:“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
高足弟子高足:高才,称呼别人学生的敬辞。成绩优异的学生。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文学》:“郑玄在马融门下,三年不得相见,高足弟子传授而已。”
马足龙沙指驰骋边疆,扬威域外。龙沙,塞北沙漠地方。
曼殊室主人《班定远平西域》第一幕:“虎头燕颔,人言万里之侯;马足龙沙,胸有千秋之业。”
马足车尘喻四处奔波,生活动荡不定。
秋瑾《申江题壁》:“马足车尘知己少,繁弦急管正声稀。”
首足异处头和脚分开在不同的地方。谓受杀戮而死亡。
春秋 - 越 - 勾践《属诸大夫告》:“首足异处,四枝布裂,为天下戮。”
顿足椎胸同“顿足搥胸”。
刘立凯《五四——六三爱国运动大事日录 - 广州众捣毁日货》:“社会人心异常兴奋,甚至妇人、孺子、车夫、苦力,风元不口谈抵制,戟批痛骂,握拳怒目,顿足椎胸。”
顿足搥胸边跺脚边击打胸脯。形容情绪激烈的样子。
《水浒传》第一○二回:“王砉顿足搥胸道:‘是我不该来看那逆种!’”
顿足搓手着急惋惜的样子。
梁启超《变法通义 - 论科举》:“不怀顾犬补牢之义,徒效渊鱼丛爵之愚,犹复顿足搓手。”
顿足捶胸用脚跺地,以拳捶胸。形容极度悲痛或恼怒,到了极点。
明 - 吴元泰《东游记》第七回:“只见杨子哀号哽咽,顿足捶胸,抚棺长恨,欲拔剑自刎。”
顿足捩耳形容束手无策的困态。
宋 - 王銍《默记》卷上:“晋公候于阁门,见其甚久。则顿足捩耳云:‘无及矣。’”
顿足失色顿足:跺脚。失色:因惊恐而变以脸色。形容十分惊慌。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促织》:“成仓猝莫如所救,顿足失色。”
顿足不前停顿下来不前进。
重足累息同“重足屏气”。
《梁书 - 柳忱传》:“朝迁狂悖,为恶日滋,顷闻京师长者,莫不重足累息。”宋 -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七十三:“于是内外恐怖,人不自安,皆求苟免,莫有固志,重足累息,以逮于终。”
重足屏气谓畏惧之甚。
《宋书 - 柳元景传》:“师祖严暴无常,元景虽荷宠遇,恒虑及祸。太宰江夏王义恭及诸大臣,莫不重足屏气,未尝敢私往来。”
重足屏息同“重足屏气”。
宋 - 叶適《法度总论二》:“魏武虽严科条,审律令,以重足屏息操制群下,而截然使人各得自尽以行其职守者犹在也。”
重足一迹见“重足一迹”。
《汉书 - 佞幸传 - 石显》:“自是公聊以下畏显,重足一迹。”颜师古注:“言极恐惧,不敢自宽纵。”
酒足饭饱酒喝个足;饭吃个饱。
元 - 高文秀《襄阳会》第一折:“俺这里安排一席好酒……,我着他酒醉抉饭饱,走不动。”
蹑足附耳踩人足以示意,附耳说悄悄话。
《史记 淮阴侯传》:“汉王大怒,骂曰: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张良、陈平蹑汉王足,因附耳语曰: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为守。不然,变生。”
蹑足潜踪指放轻脚步,隐住身体。
元 李好古《张生煮海》第一折:“我蹑足潜踪,他换羽移宫。”
蹑足屏息蹑足:放轻脚步;屏息:忍住呼吸。指放轻脚步,隐蔽行踪。形容行动小心隐秘
老舍《赵子曰》:“赵子曰似乎昏昏的睡去,他蹑足屏息的想往外走。”
蹑足其间比喻参加进去。
踵足相接同“踵趾相接”。
明 - 张居正《答列卿毛介川书》:“今之士大夫,冠缨相摩,踵足相接,一时号为交游者,盖不少矣。”
跷足而待踮起脚跟等待。形容短时间内便能见到事情的结果。语出《汉书 - 高帝纪》:“大臣内畔,诸将外反,亡可蹻足待也。”
语出《汉书 - 高帝纪》:“大臣内畔,诸将外反,亡可蹻足待也。”
跷足抗首踮起脚跟,仰起头。形容热切期望的样子。
西汉 - 扬雄《长杨赋》:“自上仁所不化,茂德所不绥,莫不跷足抗首,请献厥珍。”
跷足抗手手舞足蹈貌。
明 - 张居正《门生为师相中玄高公六十寿序》:“今天子基命宥密,孰与成王贤,其委任公不在周公下,薄海内外皆跷足抗手,歌颂盛德。”
跣足科头科头:不戴帽子;跣足:光脚。光着头赤着脚。
《史记 张仪列传》:“虎贲之士跿跔科头。《新五代史 王彦章传》:“彦章为人骁勇有力,能跣足履棘行百步。”
足足有余形容充足、宽裕,支用不完。
《新华日报》1954.10.31:“家庭生活足足有余。”
裹足不进裹足:包缠住脚。好像脚被缠住了一样,不能前进。形容有所顾虑而止步不敢向前
明 -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90回:“奈奉阳君妒才嫉能,是以游士裹足而不进,卷口而不言。”
裹足不前裹足:包缠住了脚。好像脚被裹住了一样;不能前进。大多指有所顾虑;停步不前。
战国 楚 李斯《谏逐客书》:“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
翘足而待踮起脚等待。比喻很快就能实现。
西汉 司马迁《史记 高祖本纪》:“大臣内叛,诸侯外反,亡可翘足而待也。”
翘足引领踮塌郐,伸长脖子。形容盼望殷切。
三国 魏 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是以立功之士,莫不翘足引领,望风响应。”
翘足企首翘足:抬起脚。抬起脚仰着头。形容殷切盼望
清 - 汪琬《送王进士之任扬州序》:“吾见憾者方在燕市,而庆者已翘足企首相望江淮之间矣。”
累足成步比喻不断积累,便能成功。
宋 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九十:“故累足成步,著备成德。”
碍足碍手同“碍手碍脚”。
知足知止知道满足知道适可而止。
《周书 - 萧大阛传》:“况乎智不逸群,行不高物,而欲辛苦一生,何其僻也。岂如知足知止,萧然无尽。”
知足常足人没有过多的要求就能时常觉得满足、快乐
春秋 - 楚 - 李耳《老子》:“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知足常乐知道满足;就总是快乐。形容安于已经得到的利益、地位等。
先秦 李耳《老子》:“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百足不僵比喻势力雄厚的集体或个人一时不易垮台。
章炳麟《政闻社社员大会破坏状》:“即观今日缅甸,已并于英,而本邦土司,以弹丸黑子之地,犹足自保,非人自为首、百足不僵之势耶!”
疾足先得比喻行动迅速的人首先达到目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
濯足濯缨水清就洗帽带,水浊就洗脚。后比喻人的好坏都是由自己决定。
《孟子 - 离娄上》:“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
未足轻重谓无关紧要,不值得重视。
明 - 沈德符《野获编 - 科杨 - 京考官被劾》:“王文成后日功名不必言,即杨廉亦至南礼部尚书,溢文格,则言官白简,亦未足轻重。”
无足重轻同“无足轻重”。
明 - 张居正《谢恩疏》:“则诸奴奴之口,诚无足为重轻。”
无足轻重足:足以。没有它并不轻些;有它也并不重些。指无关紧要。
宋 欧阳修《答吴充秀才书》:“修材不足用于时,仕不足荣于世,其毁誉不足轻重,气力不足动人。”
方足圆颅方形脚、圆形头为人的特征,因以指人类。同“方趾圆颅”。
《陈书 高祖纪上》:“茫茫宇宙,惵惵黎元,方足圆颅,万不遗一。”
捷足先登登:方言“得来”的合音。脚步快的先得到。比喻行动敏捷的人优先达到目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
捷足先得捷:快;敏捷;足:脚步。跑得快先得到。指行动敏捷的人先达到目的。
清 孔尚任《桃花扇 迎驾》:“自古道:‘中原逐鹿,捷足先得。’我们不可落他人之后。”
抵足谈心抵足:指同床安睡。谓抵足而眠,彻夜长谈。形容亲切深厚的情谊
清 - 夏敬渠《野叟曝言》第48回:“此荒港又不知离城多远……不如竟在弟船过夜,抵足谈心。”
抵足而眠脚与脚相触地同睡在一张床上。形容双方情谊深厚。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5回:“瑜曰:‘久不与子翼同榻,今宵抵足而眠。’”
抵足而卧抵:碰撞,相触;抵足:脚挨着脚。脚与脚相触地同睡一张床上。形容双方情谊深厚
明 -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29回:“一日,众官皆散,权留鲁肃共饮,至晚同榻抵足而卧。”
折足覆餗《易 系辞下》:“《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言不胜其任也。”餗,鼎内食物。后以“折足覆餗”比喻力不能胜任,必至败事。
《周易 - 系辞下》:“《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言不胜其任也。”
手足重茧手上脚上长满了层层老茧。形容长期劳累。
《淮南子 - 修务训》:“昔者楚欲攻宋,墨子闻而悼之,自鲁趋而往,十日十夜,足重茧而不何处。”
手足胼胝胼、胝:手掌、足底的老茧。手掌足底生满老茧。形容经常地辛勤劳动。
先秦 墨翟《墨子 备梯》:“禽滑厘子事子墨子,三年,手足胼胝,面目黧黑。”
手足无措措:安放。手脚不知放到哪儿好。形容举动慌张;或无法应付。
先秦 孔子《论语 子路》:“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手足异处谓被杀。
西汉 - 司马迁《史记 - 孔子世家》:“有司加法焉,手足异处。”
手足失措手足失去安放的地方。形容极其惊慌。
唐 - 韩愈《为韦相公让官表》:“心神靡宁,顾已惭觍,手足失措。”
手足之情手足:比喻兄弟。比喻兄弟间血肉关系的感情。
宋 苏辙《为兄苏轼下狱上书》:“臣窃哀其志,不胜手足之情,故为冒死一言。”
志足意满犹志得意满。
明 -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三二回:“恒公虽然是个英主,却不道剑老无芒,人老无刚,他做了多年的侯伯,志足意满。”
引足救经引:拉;经:缢死。救上吊的人却去拉他的脚。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越做越离目的越远。
《荀子 仲尼》:“志不免乎奸心,行不免乎奸道,而求有君子、圣人之名,辟之是犹伏而咶天,救经而引其足也。”
履足差肩足与足,肩与肩相接近,形容极亲近。
南朝 - 梁 - 王道孺《与何炯书》:“岂复得与二三士友,抱接膝之欢,履足差肩,摛绮糓之清文,谈希微之道德。”
如足如手手足:比喻兄弟。比喻兄弟的感情亲密无间
唐 - 李华《吊古战场文》:“谁无兄弟,如足如手。”
头足异所见“头足异处”。
汉 - 刘向《说苑 - 杂言》:“欲合人心,恐有头足异所之患。”
头足异处谓被斩。
西汉 - 司马迁《史记 - 淮阴侯列传》:“汉王借兵而东下,杀成安君泯水之南,头足异处,卒为天下笑。”
头足倒置比喻颠倒事物的主次关系。
厕足其间厕足:插足。在里面插一脚。
鲁迅《月界旅行辩言》:“绝无一女子厕足其间,而仍光怪陆离,不感寂寞,大为超俗。”
削足适履因为鞋小脚大;就把脚削去一块来凑合鞋的大小。比喻不合理地迁就凑合或不顾具体条件;生搬硬套。适:适应;履:鞋。
西汉 刘安《淮南子 说林训》:“骨肉相爱,谗贼间之,而父子相危。夫所以养而害所养,譬犹削足而适履,杀头而便冠。”
刻足适屦屦:麻制的单底鞋。按照鞋的大小来削自己的脚。比喻主次颠倒。
宋 - 陆游《读何斯举黄州秋居杂咏次其韵》:“昔人亦有言,刻足以适屦。”
侧足而立形容有所畏惧,不敢正立。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吴汉传》:“汉性强力,每从征伐,帝未安,恒侧足而立。”
何足道哉足:值得。哪里值得谈起呢?表示不值一提,带有轻蔑之意。
宋 - 胡仔《苕溪渔隐丛语 - 杜牡之》:“意在言外,而幽怨之情自见,不待明言之也,诗贵夫如此。若使人一览而意尽,亦何足道哉。”
何足挂齿挂齿:放在嘴里说。有什么值得说的呢?形容不值一提。原带有轻蔑意;现表示客套的话语。
东汉 班固《汉书 叔孙通传》: “此特群盗鼠窃狗盗,何足置齿牙间哉?”
何足介意何:怎么;介意:放在心上。指没有必要放在心上。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度尚传》:“所亡少少,何足介意!”
何足为奇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呢?表示不值得奇怪。
元 - 无名氏《马陵道》第一折:“孙先生,恰才你摆的阵势,都是可破的,何足为奇。”
企足矫首企足:踮起脚后跟;矫:通“翘”,举起。踮起脚跟抬起头。比喻殷切地盼望
宋 - 吕祖谦《东莱博议》:“巍然被衮,号称天子,顾乃企足矫首待晋之予夺以为轻重,何其衰也。”
人足家给同“人给家足”。
宋 - 曽巩《监司制》:“人足家给,富饶洽于公私。”
举足轻重一挪动脚;就会影响两边的分量。原指一个实力强的人处于两方之间;只要稍微偏向一方;就会打破均势。比喻地位极其重要;足以左右全局。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窦融传》:“方蜀汉相攻,权在将军,举足左右,便有轻重。”
不足齿数足:值得。表示数不上,不值得一提。
鲁迅《坟 未有天才之前》:“泥土和天才比,当然是不足齿数的。”
不足轻重犹言无关紧要。
清 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五:“笔帖式为满洲进身之一途,今各衙门皆有,额设候补者又盈千累万,视为不足轻重矣。”

相关词语

节节足足【意思解释】1.象声词。鸟雀鸣声。
即即足足【意思解释】1.象声词。
足足有余【意思解释】1.形容充足﹑宽裕,支用不完。
足衣足食【意思解释】1.衣食丰足。谓生活富裕。
足日足夜【意思解释】1.整日整夜。
足兵足食【意思解释】1.见"足食足兵"。
足食足兵【意思解释】1.粮食﹑军备充足。
足足【意思解释】1.相传为雌凤鸣声。 2.确实,实在。 3.十足。
头痛治头,足痛治足【意思解释】1.见"头痛灸头,脚痛灸脚"。
重足【意思解释】后脚紧挨前脚,不敢向前跨一步。形容恐惧、胆怯的样子: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阖口而不言。
椎心顿足【意思解释】1.同"椎胸顿足"。
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意思解释】1.不能把事情办好,只能把事情弄坏。
唇足纲【意思解释】节肢动物门的一纲。身体分头和躯干两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躯干部由多数体节构成,每节有一对步足。第一体节的步足转化成钩状颚足,又称“毒颚”,主要用以捕食。行动迅速,以猎取小动物为生。如蜈蚣、蚰蜒等。
长足【意思解释】1.形容进展迅速。
蹲足【意思解释】1.屈膝下跪。
重足屏息【意思解释】1.同"重足屏气"。
重足而立【意思解释】1.叠足而立,不敢迈步。形容非常恐惧。
踹足【意思解释】1.犹跳脚。
策足【意思解释】1.谓骑乘牲口代步赶路。
重手累足【意思解释】1.两手相重,两足相叠,不敢有所举动。形容十分恐惧的样子。

相关成语接龙

相关成语分类

相关成语补全

第二个字是足的成语的相关成语

足食足兵食:粮食;兵:武器。粮食充足,武备修整。
《论语 - 颜渊》:“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足足有余形容充足、宽裕,支用不完。
《新华日报》1954.10.31:“家庭生活足足有余。”
足衣足食衣食丰足。指生活富裕。
《敦煌变文集 丑女缘起》:“我佛当日为救门徒六道轮回,犹如舟船,般运众生,达于彼岸。此时总得见佛,今世足衣足食。”
足兵足食见“足食足兵”。
宋 - 胡錡《耕禄稿 - 代田万顷到任谢表》:“秉戈执耒,宜为足兵足食之思;牧马饭牛,盍讲且战且耕之政。”
知足常足人没有过多的要求就能时常觉得满足、快乐
春秋 - 楚 - 李耳《老子》:“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鼎足而立鼎;古代烹煮用的炊具;多为圆形;三足两耳。像鼎那样三只脚并立。比喻事物三方面并立;常指政治局势或力量三方面相持。
西汉 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莫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
鼎足而居像鼎的三足分立那样。比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
西汉 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
鼎足而三比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也泛指三个方面。
清 和邦额《夜谭随录 崔秀才》:“内则一妻一女一子,鼎足而三焉。”
鼎足之势比喻三方面并立的局面。
晋 孙楚《为石仲容与孙皓书》:“自谓三分鼎足之势。可以与泰山共相始终。”
鼎足三分鼎:古代炊具,三足两耳。比喻三方分立,互相抗衡。
《史记 - 淮阴侯列传》:“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
鼎分三足见“鼎足三分”。
《水浒传》第二十回:“今番克敌制胜,谁人及得先生良法。正是鼎分三足,缺一不可。先生不必推却。”
鱼肠雁足泛指书信。
唐 - 李绅《逾岭峤止荒陬抵高要》诗:“鱼肠雁足望缄封,地远三江岭万重。”
高足弟子高足:高才,称呼别人学生的敬辞。成绩优异的学生。
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文学》:“郑玄在马融门下,三年不得相见,高足弟子传授而已。”
高材疾足高材:才能高;疾足:迈步快。形容人才能出众,行事敏捷。
西汉 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
高材捷足高材:才能高;捷足:迈步快。形容人才能出众,行事敏捷。
《史记 淮阴侯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于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
高才疾足同“高才捷足”。
宋 - 陈杰《金石客》诗:“高才疾足长叹息,御卿无权挽无力。”
高才捷足才:才能;捷:迅速,快捷。形容人才能出众,行动快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37回:“有力量者十二首都做也可;不能的作一首也可。高才捷足者为尊。”
骈肩累足同“骈肩累迹”。
宋 - 欧阳修《相州昼锦堂记》:“夹道之人,相与骈肩累迹,瞻望咨嗟。”
马足龙沙指驰骋边疆,扬威域外。龙沙,塞北沙漠地方。
曼殊室主人《班定远平西域》第一幕:“虎头燕颔,人言万里之侯;马足龙沙,胸有千秋之业。”
马足车尘喻四处奔波,生活动荡不定。
秋瑾《申江题壁》:“马足车尘知己少,繁弦急管正声稀。”
首足异处头和脚分开在不同的地方。谓受杀戮而死亡。
春秋 - 越 - 勾践《属诸大夫告》:“首足异处,四枝布裂,为天下戮。”
顿足椎胸同“顿足搥胸”。
刘立凯《五四——六三爱国运动大事日录 - 广州众捣毁日货》:“社会人心异常兴奋,甚至妇人、孺子、车夫、苦力,风元不口谈抵制,戟批痛骂,握拳怒目,顿足椎胸。”
顿足搥胸边跺脚边击打胸脯。形容情绪激烈的样子。
《水浒传》第一○二回:“王砉顿足搥胸道:‘是我不该来看那逆种!’”
顿足搓手着急惋惜的样子。
梁启超《变法通义 - 论科举》:“不怀顾犬补牢之义,徒效渊鱼丛爵之愚,犹复顿足搓手。”
顿足捶胸用脚跺地,以拳捶胸。形容极度悲痛或恼怒,到了极点。
明 - 吴元泰《东游记》第七回:“只见杨子哀号哽咽,顿足捶胸,抚棺长恨,欲拔剑自刎。”
顿足捩耳形容束手无策的困态。
宋 - 王銍《默记》卷上:“晋公候于阁门,见其甚久。则顿足捩耳云:‘无及矣。’”
顿足失色顿足:跺脚。失色:因惊恐而变以脸色。形容十分惊慌。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促织》:“成仓猝莫如所救,顿足失色。”
顿足不前停顿下来不前进。
闻者足戒指提意见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确,也是无罪的。听取意见的人即使没有对方所提的缺点错误,也值得引以为戒。
《诗经 大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重足累息同“重足屏气”。
《梁书 - 柳忱传》:“朝迁狂悖,为恶日滋,顷闻京师长者,莫不重足累息。”宋 -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七十三:“于是内外恐怖,人不自安,皆求苟免,莫有固志,重足累息,以逮于终。”
重足屏气谓畏惧之甚。
《宋书 - 柳元景传》:“师祖严暴无常,元景虽荷宠遇,恒虑及祸。太宰江夏王义恭及诸大臣,莫不重足屏气,未尝敢私往来。”
重足屏息同“重足屏气”。
宋 - 叶適《法度总论二》:“魏武虽严科条,审律令,以重足屏息操制群下,而截然使人各得自尽以行其职守者犹在也。”
重足一迹见“重足一迹”。
《汉书 - 佞幸传 - 石显》:“自是公聊以下畏显,重足一迹。”颜师古注:“言极恐惧,不敢自宽纵。”
重手累足两手相重,两足相迭,不敢有所举动。形容十分恐惧的样子。
宋 - 王安石《广西转运使李君墓志铭》:“故所在豪人猾吏,重手累足,以终君去,不敢有所触。”
酒足饭饱酒喝个足;饭吃个饱。
元 - 高文秀《襄阳会》第一折:“俺这里安排一席好酒……,我着他酒醉抉饭饱,走不动。”
辞简意足简:简要;足:充实,完备。文词简要而内容充实
元 - 白珽《湛园静语 - 叶水心》:“如此数卷,辞简意足,一坐骇然。”
车尘马足①指车马奔波。亦喻人世俗事。②指代车骑。敬称对方时亦用之。
宋 欧阳修《相州昼锦堂记》:“奔走骇汗,羞愧俯伏,以自悔罪于车尘马足之间。”
蹑足附耳踩人足以示意,附耳说悄悄话。
《史记 淮阴侯传》:“汉王大怒,骂曰: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张良、陈平蹑汉王足,因附耳语曰: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为守。不然,变生。”
蹑足潜踪指放轻脚步,隐住身体。
元 李好古《张生煮海》第一折:“我蹑足潜踪,他换羽移宫。”
蹑足屏息蹑足:放轻脚步;屏息:忍住呼吸。指放轻脚步,隐蔽行踪。形容行动小心隐秘
老舍《赵子曰》:“赵子曰似乎昏昏的睡去,他蹑足屏息的想往外走。”
蹑足其间比喻参加进去。
蹑手蹑足见“蹑手蹑脚”。
清 - 魏秀仁《花月痕》第十三回:“小丫鬟等更蹑手蹑足的在外间收拾那粉盒妆盝,不敢大声说一句话,倒弄得内外静悄悄的。”
踵足相接同“踵趾相接”。
明 - 张居正《答列卿毛介川书》:“今之士大夫,冠缨相摩,踵足相接,一时号为交游者,盖不少矣。”
跷足而待踮起脚跟等待。形容短时间内便能见到事情的结果。语出《汉书 - 高帝纪》:“大臣内畔,诸将外反,亡可蹻足待也。”
语出《汉书 - 高帝纪》:“大臣内畔,诸将外反,亡可蹻足待也。”
跷足抗首踮起脚跟,仰起头。形容热切期望的样子。
西汉 - 扬雄《长杨赋》:“自上仁所不化,茂德所不绥,莫不跷足抗首,请献厥珍。”
跷足抗手手舞足蹈貌。
明 - 张居正《门生为师相中玄高公六十寿序》:“今天子基命宥密,孰与成王贤,其委任公不在周公下,薄海内外皆跷足抗手,歌颂盛德。”
跫然足音跫:脚步声。原指长期住在荒凉寂寞的地方,对别人的突然来访感到欣悦。后常比喻难得的来客。
《庄子 - 徐无鬼》:“夫逃虚空者,藜藋柱乎鼪鼬之径,踉位其空,闻人足音跫然而喜矣。”
跣足科头科头:不戴帽子;跣足:光脚。光着头赤着脚。
《史记 张仪列传》:“虎贲之士跿跔科头。《新五代史 王彦章传》:“彦章为人骁勇有力,能跣足履棘行百步。”
足高气扬犹言趾高气扬。语本《战国策 - 齐策三》:“公孙戍趋而去。未出,至中闺,君召而返之,曰:‘子教文无受象床,甚善。今何举足之高,志之扬也?’”
《战国策 - 齐策三》:“公孙戍趋而去。 未出,至中闺,君召而返之,曰:‘子教文无受象床,甚善。今何举足之高,志之扬也?’”
足高气强见“足高气扬”。
明 - 冯梦龙《智囊补 - 明智 - 伐卫》:“妾望君之人也,足高气强,有伐国之志也。”
足食丰衣丰衣足食。形容生活富裕。
清 - 嬴宗季女《六月霜 - 恤纬》:“劝夫人省可闲愁绪,足食丰衣无所虑,何况俺爷贵胄都时誉。”
足音跫然跫:脚步声。原指长期住在荒凉寂寞的地方,对别人的突然来访感到欣悦。后常比喻难得的来客。
《庄子 - 徐无鬼》:“夫逃虚空者,藜藋柱乎鼪鼬之径,踉位其空,闻人足音跫然而喜矣。”
足蹈手舞犹言手舞足蹈。形容喜悦到极点时的样子。
唐 - 陆贽《圣人苑中射落飞雁赋》:“闻之者足蹈手舞,睹之者目骇心惕。”
足趼舌敝谓费了许多力气和口舌。
清 - 叶廷琯《吹网录 - 宁古塔纪略》:“至汉槎赐环之事,桭臣言同社诸公,如宋右之相国……固不忘故旧,而其中足趼舌敝,以成兹举者,则大冯三兄之力居多。”
足茧手胝谓由于辛劳而使手和脚上生了老茧。
明 - 王志坚《表异录 - 言动》:“行役之劳曰足茧手胝。”
足智多谋足够的才智;大量的计谋。形容善于动脑筋出主意。谋:计谋。
元 无名氏《锦云堂暗定连环计》:“老夫遍观朝中,足智多谋,无如司徒者。”
足尺加二比喻过分、过头。
高阳《慈禧前传》十:“在恭王自己接见的贺客中,有人说要请大格格出来,以公主的身份,接受叩贺;只这原是足尺加二的趋奉,但正如俗话所说的,‘马屁拍在马脚上’,惹得恭王大为不悦。”
足不逾户见“足不出户”。
《南齐书 - 高逸传 - 何求》:“仍住吴,居波若寺,足不逾户,人莫见其面。”
足不窥户同“足不出户”。
茅盾《子夜》一:“他那二十多年足不窥户的生活简直是不折不扣的坟墓生活!”
足不履影比喻循规蹈矩。
《孔子家语 - 弟子行》:“自见孔子,出入于户,未尝越礼,往来过之,足不履影。”

相关的造句

足足有造句1. 香椿树很高很高,足足有两层楼高。树冠郁郁葱葱,覆盖着整个院子。夏天骄阳似火,我们的小院却树影婆娑,显得十分凉快。我们在树下做功课、打扑克,有时爷爷、奶奶在树下喝茶聊天,爸爸妈妈在树下看报谈心。
2. 海沃德足足有四十八小时坐卧不安,拿不定主意。
3. 我有生以来从没见到过这么大的甲鱼,看样子足足有五斤多。
4. 我最喜欢去地方是洋山深水巷,一桥飞架的东海大桥足足有三十八公里,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
5. 这位老哥有点儿象“神汉”,足足有一分钟,两眼盯着新娘子,浑身颤抖,手势好像要把什么东西注入新娘子的脑袋。
6. 客厅里有一排飘窗,护壁板上雕花上漆足足有十八英尺高。
7. 在一个巨型的政府仓库里,一包包的粮食被堆得足足有四五米高,这些粮食都会被卡车运到不同的平价商店进行出售。
8. 妻:没做什麽?你看著我们的结婚证书,足足有一小时了。
9. 在一个政府仓库里,一包包的粮食被堆得足足有四五米高,
10. 箱子里装的全是现钞,估计足足有五十万.
知足常足造句1. 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
2. 知足常乐,能忍恒安;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
3. 知足常足,是每一个人都应有的生活智慧。
4. “知足常足,终生不辱;知止常止,终生不耻。
5. 知足常足,终身不辱;如止常止,终身不耻。




足食足兵造句1. 足食足兵,严罚从其后,而人自为守矣。
2. 怎样足食足兵,使潜力变为国富兵强的现实?
3. 魏晋十六国北朝国家分裂时期,足食足兵是各分割性政权共同的经济开发目标。
4. 国家富强,必须足食足兵。
5. 易子析骸,未能相告,况是足食足兵,高城深堑,坐待强援,绰有余力。
6. 作为一种天下大治的社会状态,孔子认为,无为而治的社会必须具有三个特征,即人民足食足兵和社会诚信。



足足有余造句1. 这些内置的验证器对一般的验证任务足足有余,比如验证邮件地址或日期。
2. 他的智慧是不高,但用来保命足足有余。
3. 当今世界上现有的力量和良好意愿对应付我们面前的挑战已足足有余,但需要充分的知情。
4. 我很幸运地租了一套两室两厕的公寓,这对于我和我丈夫两人足足有余。
5. 而后哥哥再回部队搬兵,凭借你们的力量,对付保安团还是足足有余。
6. 这藏书阁是真罡门祖师将一块几百米大的青石掏空,加了禁制,祭炼而成,虽然威力不怎么样,但是储物却足足有余。www。
7. 虽然不能称为强者,可平时不敢说一个对付两个人,但对付一个人还是足足有余的。
8. 实力很是不错,主属性是体力副属性力量,虽然敏捷加的不多但成为一个强力的MT足足有余。

10. 接着众人就来到了这个天然大湖泊,这里确实够大,淹了下面那个小盆地足足有余。
足足造句1) 香椿树很高很高,足足有两层楼高。树冠郁郁葱葱,覆盖着整个院子。夏天骄阳似火,我们的小院却树影婆娑,显得十分凉快。我们在树下做功课、打扑克,有时爷爷、奶奶在树下喝茶聊天,爸爸妈妈在树下看报谈心。
2) 大雪足足下了一夜,早晨推开大门,整个世界粉妆玉砌,分外妖娆。
3) 我们踏上旅程后,便晓行夜宿,足足走了一个月,才到达目的地。
4) 石油公司已经得寸进尺地让我们喂养了足足一个世纪。
5) 灵感一来,简直是文思如泉,一口气洋洋洒洒的足足写了好几千字。
7) 足足能抵"一个月"的大雨降临英国部分地区,连续下了数小时,车辆因此被困,急救队员争分夺秒解救那些站在屋顶上的灾民。
8) 天涯:这是愤怒的调侃,说反话。意为:我足足花了几个小时为你修吸尘器,可你居然把它束之高阁,http://
9) 海沃德足足有四十八小时坐卧不安,拿不定主意。
10) 我在等候室里足足坐冷板凳了一个钟头,才有人带我到他的办公室里。
11) 为了能言之有理地说明这件复杂的事情,他足足想了有一个钟头。
韦编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有资源文件均出自网络,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如有侵犯你的版权,请通知我们,本站将立即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