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编网

第四个字是名的成语

第四个字是名的成语大全

鼎鼎有名鼎鼎:盛大的样子。非常有名。
宋 陆游《岁晚书怀》:“残岁堂堂去,新春鼎鼎来。”
鼎鼎大名鼎鼎:名声盛大的样子。很大的名气。
郭沫若《反正前后》第一篇八:“为我们讲经学的一位鼎鼎大名的成都名士,只拿着一本《左传事纬》照本宣科。”
高姓大名询问人家姓名时的客气用语。同“高名大姓”。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三十五回:“宋江、花荣慌忙下马,扶起那两位壮士道:‘且请问二位壮士高姓大名?’”
青史留名青史:史书。在历史上留下好名声。
元 无名氏《昊天塔》第一折:“俺不能勾青史标名,留芳万古。”
青史标名青史:史书。标:记下。在史书上记下姓名。比喻在历史上留下好的名声。亦作“青史留名”、“青史传名”、“青史名留”、“青史流芳”。
明 - 方汝浩《禅真逸史》第三十六回:“众将军年虽弱冠,各负雄才,文武兼通,正堪为朝廷之股肱,庙廊之梁栋。今能顺天知命,解甲而降,准拟青史标名,流芳千古。”
青史垂名青史:青指竹简,古代在竹简上记事,因称史书。垂:流传下去。指在历史上留名,永垂不朽。
唐 李咸用《依韵修睦上人山居十首》诗之八:“且图青史垂名稳,从道前贤自滞多。”
青史传名青史:史书。历史上留下好名声。
元 - 无名氏《昊天塔》第一折:“俺不能勾青史标名,留芳万古。”
雁塔题名旧时考中进士的代称。
五代 - 王定保《唐摭言》卷三:“进士题名,自神龙之后,过关宴后,率皆期集于慈恩塔下题名。”
隳节败名隳:毁坏。节:气节。指毁掉、败坏自己的气节和名誉。
隐迹埋名隐藏行踪、埋没名姓以求不使人知。
元 - 关汉卿《裴度还带》第二折:“或有山间林下,怀才抱德,隐迹埋名。”
隐姓埋名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
元 王子一《误入桃源》:“因此上不事王侯,不求闻达,隐姓埋名作庄家学耕稼。”
阿世盗名阿世:曲从迎合世人的欢心;盗名:窃取名誉。用欺骗的手段骗取世人的欢心来窃取个人名誉
清 梁启超《新民说》第18节:“才智之士,既得此以为阿世盗名之一秘钥,于是名节闲检,荡然无所复顾。”
钓誉沽名见“钓名沽誉”。
郑观应《盛世危言 - 吏治下》:“为国家谋长久……毋钓誉沽名,毋模棱两可。”
金榜题名金榜:科举时代殿试揭晓的黄榜;题名:写上名字。名字写在金榜上。泛指通过考试后被录取。
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第三卷:“何扶,太和九年及第;明年,捷三篇,因以一绝寄旧同年曰:‘金榜题名墨上新,今年依旧去年春。花间每被红妆问,何事重来只一人?’”
金榜挂名见“金榜题名”。
元 - 秦简夫《剪发待宾》第二折:“直等的俺孩儿金榜挂名时,那其间新婚燕尔。”明 - 冯梦龙《警世通言》第十七卷:“若要洞府花烛夜,必须金榜挂名时。”
重气狥名重视义气,慕求声名。
重望高名拥有崇高的名望。
明 - 沈德符《野获编 - 吏部一 - 台省互改》:“唯顾泾阳宪臣以铨郎救辛总宪外谪,后再入吏部,最为创见,然重望高名,终不得志而去。”
遐迩闻名迩:近;遐:远。形容名声很大;远近都知道。
唐 玄奘《大唐西域记》:“重学敬德,遐尔著闻。”
遐尔闻名形容名声大,远近都知道
遁迹藏名犹言隐居不出。
《东周列国志》第八九回:“功成辞赏,遁迹藏名。”
违利赴名舍去利欲而求取名声。
汉 - 王充《论衡 - 答佞》:“上世列传,弃宗养身,违利赴名,竹帛所载。”
辱身败名指自身受辱,名声败坏。
《说岳全传》第三一回:“一旦失手,辱身败名,是为不智。”
赫赫有名赫赫:显著盛大的样子。形容名声极大。也作“赫赫之名”。
晋 常璩《华阳国志 先贤士女》:“临州郡虽无赫赫之名,及去,民思之。”
赫赫声名赫赫:显耀盛大的样子;名:名声。非常显赫的名声
唐 - 张籍《送白宾客分司东都》:“赫赫声名三十春,高情人独出尘埃。”
赫赫之名赫赫:显耀盛大的样子;名:名声。非常显赫的名声
晋 - 陈寿《三国志 - 傅叚传》:“故当时无赫赫之名,吏民久而后安之。”
贩交买名谓卖友求荣。
南朝 - 宋 - 鲍照《瓜步山楬文》:“贩交买名之薄,吮痈舐痔之卑。”
责实循名按其名而求其实。
唐 - 元稹《戒励风俗德音》:“自非责实循名,不能彰善瘅恶。”
行不更名表示自己是个硬汉,对别人毫无隐瞒。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十七回:“我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都头武松的便是!”
蝇利蜗名蜗名:像蜗牛角那样小的名声。苍蝇头般的小利,蜗牛角样的微名。比喻微不足道的名利
宋 - 卢炳《念奴娇》:“回首蝇利蜗名,微官多误,自笑尘生袜。”
蜗角虚名蜗角:蜗牛的角,比喻细微。微小而没有作用的名声。
宋 苏轼《满庭芳 或注警悟》词:“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
蜗利蝇名蜗牛角样的小利;苍蝇头般的微名。比喻微不足道的名利
金 - 王丹桂《春从天上来 - 赠首阳山李志朴》词:“既悟尘缘,罢爱海恩山,蜗利蝇名。”
罗织罪名指捏造罪名,陷害无辜的人。
《旧唐书 - 来俊臣传》:“招集无赖数百人,令其告事,共为罗织,千里响应。”
竖子成名指无能者侥幸得以成名。
《晋书 阮籍传》:“(阮籍)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叹曰:‘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立身扬名立身:使自己在社会上有相当地位;扬:传布。使自己立足于社会,名声远扬。
三国 魏 应璩《与从弟君苗君胄书》:“潜精坟籍,立身扬名。”
砥行立名磨砺德行,建树功名。
《史记 - 伯夷列传》:“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后世哉?”
砥行磨名磨砺德行与名节。
南朝宋 - 周朗《报羊希书》:“夫下之士,砥行磨名,欲不辱其志气,运奇蓄异,将进善于所灭。”
烈士徇名忠贞义烈之士为保全名誉而献出生命。
西汉 - 司马迁《史记 - 伯夷列传》:“贪夫徇财,烈士徇名,夸者死权,众庶冯生。”
沽誉钓名同“沽名钓誉”。
《“五四”爱国运动资料 - 上海罢市实录》:“并非沽誉钓名,不过稍尽棉力。”
欺世盗名欺:欺骗;世人:指当时的人。欺骗世人;窃取名誉。
荀况《荀子 不苟》:“夫富贵者则类傲之,夫贫贱者则求柔之,是非仁人之情也,是奸人将以盗名于暗世者。”
榜上无名张贴的名单上没有名字。泛指落选。
元 曾瑞《留鞋记》楔子:“自谓状元探手可得,岂知时运不济,榜上无名,屡次束装而回。”
杀身成名为正义捐弃生命而赢得美名
西汉 - 司马迁《史记 - 范雎蔡泽列传》:“士固有杀身以成名,唯义之所在,虽死无所恨。”
更姓改名更:改变。指改换原来的姓名
清 -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八回:“自此更姓改名,削发披淄去了。”
显祖扬名谓使祖宗显耀,使名声传扬。
汉 - 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及吴诸顾、陆旧族长者,世有高位,当报汉德,显祖扬名。”
显姓扬名谓显耀门第,传扬名声。
元 - 郑光祖《梅香》第一折:“使小姐振厥家声,又何须悬头刺股,积雪囊萤,那里也齐家治国,显姓扬名。”
显亲扬名显:使显赫;扬:传扬。使父母宗族显耀;张扬自己的声誉。指中举、立功、做官的荣耀。
《孝经 开宗明义》:“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改姓更名改换原来的姓名。多指为了隐瞒原来的身分。同“改名换姓”。
明 无名氏《闹铜台》楔子:“则今日辞别尊兄疾去忙,改姓更名离水乡。”
惑世盗名欺骗世人,窃取名誉
汉 徐幹《中论 考伪》:“于是惑世盗名之徒,因夫民之离圣教日久也,生邪端,造异术。”
急功近名急于求成,贪图虚名。
《清史稿 - 高其倬等传论》:“为政持大体,与夫急功近名,流于苛刻。”
怀安败名怀安:贪图安逸。贪图安逸会败坏自己的名声
春秋 - 鲁 - 左丘明《左传 - 僖公三十三年》:“怀与安,实败名。”
必也正名指必须按照正统伦理观念和礼仪关系来端正纲纪名分。
《论语 子路》:“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
徒负虚名见“徒有虚名”。
茅盾《子夜》:“我知道赵伯韬肯放款子,就可惜我这‘红头火柴’徒负虚名,和这位财神爷竟没有半面之交!”
徒有虚名空有名望。指有名无实。
明 -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却说司马懿回到寨中,使人打听是何将引兵守街亭。回报曰:‘乃马良之弟马谡也。’懿笑曰:‘徒有虚名,乃庸才耳!’”
徒有其名光有它的名。指有名无实。徒:空;白白地;名:不符合实际的名声。
宋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铨选之门,徒有其名,莫责其实。”
徒拥虚名见“徒有虚名”。
高阳《慈禧全传》:“兵部徒拥虚名,拟正名为陆军部,以练兵处、太仆寺并入,而海军部暂隶焉。”
师出有名师:军队;名:名义,引伸为理由。出兵必有正当的理由。后比喻做某事有充足的理由。
西汉 戴圣《礼记 檀弓下》:“师必有名。”
师出无名师:军队;名:名义;理由。出兵没有正当理由。也引申为做某事没有正当理由。
东汉 班固《汉书 高帝纪上》:“兵出无名,事故不成。”
尊姓大名“姓名”的尊称。
明 - 方汝浩《禅真逸史》第二回:“但不知令舅尊姓大名,目今为梁朝什么官职?”
射利沽名谋取财利和名誉。
明 - 范濂《云间据目抄 - 张昉》:“乃迹寄林泉,心悬富贵,旦暮奔走,射利沽名而叩其中,且空空无当于用。”
富贵功名富贵:有钱有势;功名:科举应试取中而做官。指既有财势又官位显赫
清 - 荻岸山人《平山冷燕》第12回:“富贵功名,吾与兄自有,何必拘拘于此?”
哗世取名用浮夸的言行使世人兴奋激动,博取虚名。
宋 - 陆游《除宝谟阁待制谢表》:“窃慕隐居求志之风,尤耻哗世取名之事。”
吊誉沽名沽:买;钓:用饵引鱼上钩,比喻骗取。用某种不正当的手段捞取名誉。
《管子 法法》:“钓名之人,无贤士焉。《后汉书 逸民传序》:“彼虽硁硁有类沽名者。”
变迹埋名迹:痕迹,踪迹。改变行踪,隐蔽姓名
明 - 梅鼎祚《玉合记 - 诇约》:“都归欲界,轻财任侠,也属微尘,虽已变迹埋名,还要弃家访道。”
分文不名名:占有。一分钱一个铜板也没有。比喻非常贫困。
曹禺《我们尊敬的老舍先生》:“他自己穷得分文不名,还要支持那两三间破烂的会址,招待许多左派文人。”
出师有名有正当理由进行征伐。
京剧《将相和》第一场:“赵若献璧,乃惧怕我邦,不难臣服;若是不献,再去征讨,方算出师有名。”
出师无名谓没有正当理由而出兵征伐。
《新唐书 - 东夷传 - 高丽》:“莫离支杀君,虐用其下如檴阱,怨痛溢道,我出师无名哉?”
兵出无名出兵没有正当理由。亦泛指行事无正当理由。《汉书 - 高帝纪》:“兵出无名,事故不成。”《晋书 - 石勒传》:“昔赤眉、黄巾横逆宇宙,所以一旦败亡者,正以兵出无名,聚而为乱。”亦作“师出无名”。南朝陈 - 徐陵《为陈武帝作相时与北齐广陵王书》:“辱告,承上党殿下及匹娄
《汉书 - 高帝纪》:“兵出无名,事故不成。”
像形夺名比拟其形状,而讹易本名。
清 - 曹雪芹《红楼梦》第十七回:“又有叫作甚麽绿荑的,还有甚么丹椒、蘼芜、风连,见于《蜀都赋》。如今年深岁改,人不能识,故皆象形夺名,渐渐的唤差了,也是有的。”
久闻大名闻:听到。早就听到对方的盛名。多用作初见面时的客套话。
明 - 施耐庵《水浒传》第51回:“朱仝道:‘久闻大名。’连忙下拜。”
久负盛名负:承受,承担,引申为享有。长时期地享有好的名声。
霍达《穆斯林的葬礼》第八章:“他是由于在玉器鉴赏方面的久负盛名而受聘于解放后成立的国营公司的,成为国家干部。”
举世闻名举:全。全世界都听到名声。形容知名度很高。
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 卷七 杂艺》:“王逸少风流才士,萧散名人。举世但知其书,翻以能自蔽也。”
不务空名务:追求。不追求虚名。形容踏踏实实地工作。
毛泽东《中国工人 发刊词》:“工人中间应该教育出大批的干部,他们应该有知识,有能力,不务空名,会干实事。”
一钱不名谓身无分文。常以形容囊橐一空或甚为贫穷。
清 - 吴趼人《糊涂世界》第十二回:“岑其身道:‘我也本来打算早办,只是大嫂同舍妹要在家多停几日。又兼我是一钱不名,还要张罗几文才能办事,因此耽搁下来。’”
一文不名一文钱都没有(名:占有)。形容非常贫困。
西汉 司马迁《史记 佞幸列传》:“竟不得名一钱,寄死人家。”
一举成名原指一旦科举及举;就会名闻天下。现在指因某一件事一下子就出了名。
唐 韩愈《国子监司业窦公墓志铭》:“公一举成名而东。”

相关词语

盛名【意思解释】很大的名声:久负盛名|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成名【意思解释】1.树立名声;得名于世。 2.盛名;美名。 3.既定的名称。 4.古代指孩子出生后三个月父亲为之命名。 5.称科举中式。
臭名昭著【意思解释】坏名声大家都知道:在当地,他是个臭名昭著的人物。
唱名【意思解释】音乐术语。唱音时所用的拉丁文音节。世界许多国家通用以[wtbz]do、re、mi、fa、sol、la、si来咏唱和区别自然音阶中的七个基本音。中国工尺谱中的上、尺、工、凡、六、五、乙,亦为唱名。唯六、五、乙的低八度音需唱作合、四、一。
除名【意思解释】1.除去名籍﹐取消原有身份。
长名榜【意思解释】1.亦作"长名榜"。 2.唐代按资历考绩依次诠补官吏的名单。
词名【意思解释】1.诗词的名声。
长名【意思解释】1."长名榜"之俗称。 2.宋朝的一种官役。
采名【意思解释】1.沽名;邀名。
重望高名【意思解释】1.拥有崇高的名望。
重气徇名【意思解释】1.重视义气,慕求声名。
赐名【意思解释】1.君王赠以名号。
策名【意思解释】1."策名委质"之省。 2.谓科试及第。 3.谓报名参加科举考试。
绰名【意思解释】1.诨名,绰号。
策名就列【意思解释】1.书名于策﹐就位朝班。意谓做官。
藏名【意思解释】1.隐匿名声。 2.谓收录其名。
藏之名山【意思解释】1.见"藏诸名山"。
丑名【意思解释】1.丑恶的名声。
藏诸名山【意思解释】1.语出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仆诚以着此书,藏诸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原谓将著作藏于书府,传之后人。后谓著作极有价值,能传之后世。
羼名【意思解释】1.混入名籍。

相关成语接龙

相关成语分类

相关成语补全

第四个字是名的成语的相关成语

齐名并价有同等的名望和身价。
明 - 李东阳《怀麓堂诗话》:“前代传子美‘桃花细逐杨花落’,手稿有改定字,而二公齐名并价,莫可轩轾。”
鼎鼎有名鼎鼎:盛大的样子。非常有名。
宋 陆游《岁晚书怀》:“残岁堂堂去,新春鼎鼎来。”
鼎鼎大名鼎鼎:名声盛大的样子。很大的名气。
郭沫若《反正前后》第一篇八:“为我们讲经学的一位鼎鼎大名的成都名士,只拿着一本《左传事纬》照本宣科。”
高姓大名询问人家姓名时的客气用语。同“高名大姓”。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三十五回:“宋江、花荣慌忙下马,扶起那两位壮士道:‘且请问二位壮士高姓大名?’”
高名大姓询问人家姓名时的客气用语。
元 - 尚仲贤《柳毅传书》第一折:“请问仙乡何处,高名大姓,因甚到此?”
驰名当世声名在当代传播得很远。驰名:声名远播。当世:当代。
晋 - 常璩《华阳国志 - 后贤志(陈寿)》:“皆辞章灿烂,驰名当世。”
驰名天下驰:传扬。形容名声传播得很远。
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 涑水》:“赀拟王公,驰名天下。
驰名中外驰:传播。声名传播到国内国外。也作“驰名天下”。
北魏 郦道元《水经注 涑水》:“赞拟王公,驰名天下。”
饵名钓禄饵:引诱;钓:诱取;禄:官吏的俸禄。指谋取官位和俸禄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73回:“因平素深恶,说这原非圣贤制撰,焉能阐发圣贤之奥,不过是后人饵名钓禄之阶。”
题名道姓犹指名道姓。指对人不尊敬。
元郑廷玉《忍字记》第一折:“这个穷弟子孩儿,要钱则要钱,题名道姓怎的。”
顾名思义顾:看;名:指人或事物的称呼;义:意义;含义。看到名称就可联想到它的含义。
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王昶传》:“故以玄默冲虚为名,欲使汝曹顾名思义,不敢违越也。”
顶名替身犹言顶名冒姓。
《西游记》第十五回:“顶名替身者取首级,交头互耳者取首级。”
顶名冒姓谓冒充他人。
《儒林外史》第四五回:“恐系外乡光棍,顶名冒姓。”
青史留名青史:史书。在历史上留下好名声。
元 无名氏《昊天塔》第一折:“俺不能勾青史标名,留芳万古。”
青史标名青史:史书。标:记下。在史书上记下姓名。比喻在历史上留下好的名声。亦作“青史留名”、“青史传名”、“青史名留”、“青史流芳”。
明 - 方汝浩《禅真逸史》第三十六回:“众将军年虽弱冠,各负雄才,文武兼通,正堪为朝廷之股肱,庙廊之梁栋。今能顺天知命,解甲而降,准拟青史标名,流芳千古。”
青史垂名青史:青指竹简,古代在竹简上记事,因称史书。垂:流传下去。指在历史上留名,永垂不朽。
唐 李咸用《依韵修睦上人山居十首》诗之八:“且图青史垂名稳,从道前贤自滞多。”
青史传名青史:史书。历史上留下好名声。
元 - 无名氏《昊天塔》第一折:“俺不能勾青史标名,留芳万古。”
雁塔题名旧时考中进士的代称。
五代 - 王定保《唐摭言》卷三:“进士题名,自神龙之后,过关宴后,率皆期集于慈恩塔下题名。”
隳节败名隳:毁坏。节:气节。指毁掉、败坏自己的气节和名誉。
隐迹埋名隐藏行踪、埋没名姓以求不使人知。
元 - 关汉卿《裴度还带》第二折:“或有山间林下,怀才抱德,隐迹埋名。”
隐姓埋名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
元 王子一《误入桃源》:“因此上不事王侯,不求闻达,隐姓埋名作庄家学耕稼。”
隐名埋姓同“隐姓埋名”。
元 - 李爱山《寿阳曲 - 厌纷》曲:“离京邑,出凤城,山林中隐名埋姓。”
附骥名彰附:依附;骥:千里马;彰:显著。依附有名望者,使自己显名于世。
《史记 - 伯夷列传》:“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
阿世盗名阿世:曲从迎合世人的欢心;盗名:窃取名誉。用欺骗的手段骗取世人的欢心来窃取个人名誉
清 梁启超《新民说》第18节:“才智之士,既得此以为阿世盗名之一秘钥,于是名节闲检,荡然无所复顾。”
闻名遐迩遐:远;迩:近。形容名声很大,远近都知道。
《南齐书 高帝纪上》:“上流声议,遐迩所闻。”
闻名丧胆听见名字就吓破了胆。形容威名很大,使人听到即甚为恐惧。
清 - 姜振名《永庆升平前传》第八回:“遂在陕西地面三载,绿林贼人闻名丧胆,江湖盗寇望影皆惊。”
钓誉沽名见“钓名沽誉”。
郑观应《盛世危言 - 吏治下》:“为国家谋长久……毋钓誉沽名,毋模棱两可。”
钓名要誉见“钓名沽誉”。
元 - 刘祁《归潜志》卷七:“虽不可取于民奢纵害公,亦不必钓名要誉,太俭陋也。”
钓名沽誉钓:用饵引鱼上钩,比喻骗取;沽:买。用某种不正当的手段捞取名誉。
《管子 - 法法》:“钓名之人,无贤士焉。”《后汉书 - 逸民传序》:“彼虽硁硁有类沽名者。”
钓名欺世作伪求取虚名,欺骗世人
清 郑燮《潍县寄舍弟墨第四书》:“不过挪移借贷,改窜添补,便尔钓名欺世。”
金榜题名金榜:科举时代殿试揭晓的黄榜;题名:写上名字。名字写在金榜上。泛指通过考试后被录取。
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第三卷:“何扶,太和九年及第;明年,捷三篇,因以一绝寄旧同年曰:‘金榜题名墨上新,今年依旧去年春。花间每被红妆问,何事重来只一人?’”
金榜挂名见“金榜题名”。
元 - 秦简夫《剪发待宾》第二折:“直等的俺孩儿金榜挂名时,那其间新婚燕尔。”明 - 冯梦龙《警世通言》第十七卷:“若要洞府花烛夜,必须金榜挂名时。”
重气狥名重视义气,慕求声名。
重望高名拥有崇高的名望。
明 - 沈德符《野获编 - 吏部一 - 台省互改》:“唯顾泾阳宪臣以铨郎救辛总宪外谪,后再入吏部,最为创见,然重望高名,终不得志而去。”
邀名射利求取名利。
宋 - 张君房《云笈七签》第32卷:“世人不终耆寿,咸多夭殁者,皆由不自爱惜,忿争尽意,邀名射利,聚毒攻神,内伤骨体,外乏筋肉。”
遗名去利谓丢弃名位和利益。
唐 - 卢肇《宜州新兴寺碑铭》:“但学者不能窒欲攘贪,遗名去利。”
遐迩闻名迩:近;遐:远。形容名声很大;远近都知道。
唐 玄奘《大唐西域记》:“重学敬德,遐尔著闻。”
遐尔闻名形容名声大,远近都知道
遁迹藏名犹言隐居不出。
《东周列国志》第八九回:“功成辞赏,遁迹藏名。”
遁名改作窜改物名,改变作品。
遁名匿迹遁:隐藏;匿:藏匿。隐姓埋名,不让人闻知。
宋 - 苏舜钦《粹隐堂记》:“一不与细合,则飒然远举,遁名匿迹,惟恐有闻于人也。”
逐名趋势追求名声和权势。
晋 - 葛洪《抱朴子 - 交际》:“世俗之人,交不论志,逐名趋势,热来冷去,见过不改,视迷不救。”
违利赴名舍去利欲而求取名声。
汉 - 王充《论衡 - 答佞》:“上世列传,弃宗养身,违利赴名,竹帛所载。”
辱身败名指自身受辱,名声败坏。
《说岳全传》第三一回:“一旦失手,辱身败名,是为不智。”
身败名隳见“身败名裂”。
清 -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2回:“纵使才大如海,也会令名不终,否则浪得虚名,毕竟才无足取,甚而至于弄得身败名隳的都有。”
身败名裂地位丧失;名声败坏。现在也形容干了坏事;遭到彻底失败。
清 李绿园《歧路灯》第23回:“看来许多举人、进士做了官,往往因为几十两银子的贿弄,身败名裂。”
身显名扬身世显赫,声名远扬。
元 - 施惠《幽闺记 - 推就红丝》:“兄弟,所喜者志得意满,身显名扬;所悲者家园荡废,恐瑟凄凉。”
身废名裂见“身败名裂”。
朱自清《史记 - 汉书第九》:“他觉得自己已经身废名裂,要发抒意中的郁结,只有这一条通路。”
身名俱败犹言身名俱灭。
明 -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36回:“今日为公孙枝所诱,死于王城,身名俱败,岂不哀哉!”
身名俱灭谓身躯与名声一齐毁灭。
晋 - 桓玄《与刘宰之书》:“孰与头足异处,身名俱灭,为天下笑哉。”
身名俱泰名誉、地位都安稳。形容生活舒泰。
南朝 - 宋 - 刘义庆《世说新语 - 汰哆》:“士当令身名俱泰,何至以翁牖语人。”
身名两泰见“身名俱泰”。
南朝 - 陈 - 周弘让《与徐陵书荐方圆》:“吾荷朝思,得安丘壑,身名两泰,夫复奚言。”
赫赫有名赫赫:显著盛大的样子。形容名声极大。也作“赫赫之名”。
晋 常璩《华阳国志 先贤士女》:“临州郡虽无赫赫之名,及去,民思之。”
赫赫声名赫赫:显耀盛大的样子;名:名声。非常显赫的名声
唐 - 张籍《送白宾客分司东都》:“赫赫声名三十春,高情人独出尘埃。”
赫赫之名赫赫:显耀盛大的样子;名:名声。非常显赫的名声
晋 - 陈寿《三国志 - 傅叚传》:“故当时无赫赫之名,吏民久而后安之。”
贪名逐利贪图好的名声,追逐个人私利。亦作“贪名图利”。
明 - 高明《琵琶记 - 旌表》:“老夫当初也只道你贪名逐利,撇了父母妻室,不肯还家。”
贩交买名谓卖友求荣。
南朝 - 宋 - 鲍照《瓜步山楬文》:“贩交买名之薄,吮痈舐痔之卑。”
责实循名按其名而求其实。
唐 - 元稹《戒励风俗德音》:“自非责实循名,不能彰善瘅恶。”
行不更名表示自己是个硬汉,对别人毫无隐瞒。
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二十七回:“我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都头武松的便是!”
蝇名蜗利苍蝇头般微名,蜗牛角样的小利。比喻微不足道的名利。
明 陈汝元《金莲记 郊遇》:“看这些蝇名蜗利,心肠热凭谁淘洗。”

相关的造句

名人名言造句一、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摘自:名人名言大全。
二、家教名人名言种庄稼要不务农时,教育孩子要适时早教,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英语名人名言很好看,你喜欢不?又可以学习英语又可以学习名言!
四、关于成长的名人名言。
五、关于习惯的名人名言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六、关于挫折的名人名言。
七、有关爱国的名人名言、一致是强有力的,而纷争易于被征服。
八、对于名人名言的感悟排比句。(造句网
九、关于名人名言的感悟排比句。
十、名人名言再好再对,那也是别人的,只有自己真正经历过,才会真正恍然感悟。雾十
名言名句造句1、很经典的很通俗的经典名言名句美若没有几分遗憾,如何能有那千般的滋味?
2、有关于希望的名言名句:希望似阳光,驱散迷雾,照亮前进的道路。
3、关于困难逆境挫折的名言名句集锦。
4、关于团队的名言名句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5、感谢欣赏本文,更多名言警句请关注:***名言名句关于立志的名言警句、没有资产,就是最大的资产。
6、希望朋友们能从以上企业励志名言名句中有所收获,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向成功。
7、一些经典的励志名言名句,挺好的,希望大家可以好好的收藏了,熟读记忆下来是不错的。
8、漫画韩非子、任长霞、马祖光等名人典故和名言名句,素描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近150幅公益作品生动、有趣,能够吸引过往居民驻足观看。
9、眼睛里没有追求的时候,一定是心如死灰的时候。摘自:名言名句网。
异名造句1.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2. “九品官人法”通常被称为九品中正制,此外还有诸多异名、别称。
3. 本文记载革螨2属和28种的新同物异名。www。
4. 这种同物异名和同名异物的情况,应引起注意。
5. 依据文献资料,简要列出世界的星裂炱属种名、同物异名及其地理分布和植物寄主。
6. 至于其是否为二齿新蚤的同种异名,还有必要做进一步的研究。
7. 所谓“书画同源”原指书画“异名同体”,但二者异名异体始于何时?
8. 夕阳及其同义异名的词语作为一种意象在诗歌文本中出现,具有悠久的历史。
9. 周遍咸三者,异名同实,其指一也。
10. 无外则相与为一,虽有异名,而亦若耳目之于聪明及文帝即位,东海王霖有宠,帝问臻:“平原侯何如?”。
动名词造句1、前三章教您常见的介系词、动名词、时态的使用方法。
2、复习动名词作宾语的用法,让学生找出动名词作宾语的句子然后进行适当操练。
3、语态是从句的属性,不定式和动名词构成短语。
4、我还将讨论,动名词总是拥有论元结构,并且派生的名词就这一方面来说具有典型的模糊性。
5、我们管这叫欺骗。动名词的动作者是泛指的人。
6、动词的动名词形式和不定式,表达了事件发生前设想好的某种计划,也不保证事件一定会发生。
7、动名词和不定词也可以当作句子的主词.
8、一些动词是可以后面跟动名词也可以是不定式。
9、动名词是英语教学中一项重要语法内容。
10、动名词拉丁语中的动名词,有除主格外的所有格的形式.
诗名造句1) 不论是多情的诗名、漂亮的文章,还是闲暇的欢乐,什么都不能代替比亲密的友情。普希金
2) 采石江边一杯土,李白诗名耀千古。
3) 不论是多情的诗名、漂亮的文章,还是闲暇的欢乐,什么都不能代替无比亲密的友情。普希金
4) 李白诗名大著的效果,可以说正是由于他的漫游创作随漫游活动的传播而取得的。
5) 题李白墓,采石江边一抔土,李白诗名耀千古;来的去的写两行,鲁班门前掉大斧。琼瑶
6)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取自唐诗名句,是诗人时来运转,春风得意之神作。
7) 本刊与“中外现代诗名家集萃”的各个系列有着兄弟般的血缘关系。
8) 他主要以诗名世,曾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
9) 此印的作者,将一个唐诗名句,用作自己的总章的顶款,然后又将这句诗另镌一印,可见他对这诗句是何等地喜爱。
10) 亮吉早年以诗名,骈文也不赖,“另具手眼,自写性情”,蒋士铨夸之为“铁崖乐府容斋笔,万口争传洪亮吉”。http://
韦编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有资源文件均出自网络,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如有侵犯你的版权,请通知我们,本站将立即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