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编网

第二个字是而的成语

第二个字是而的成语大全

默而识之默:不语,不说话。识:记。把所见所闻默默记在心里。
高而不危身居高位而没有倾覆的危险。
《孝经 - 诸侯章》:“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
食而不化吃了没有消化。比喻对所学知识理解得不深不透,没有吸收成为自己的东西。
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姑妄听之六》:“然读书以明理,明理以致用也。食而不化,至昏愦僻谬,贻害无穷。”
顾而言他见“顾左右而言他”。
《扫迷帚》第二一回:“那三人见话不投机,便顾而言他。”
锲而不舍锲:雕刻;舍:停止。不停地雕刻。比喻做事或学习有恒心。
先秦 荀况《荀子 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铤而走险指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采取冒险行为。铤:快跑的样子;走险:奔赴险地。
《左传 文公十七年》:“小国之事大国也,德则其人也,不德则其鹿也,铤而走险,急何能择?”
避而不谈有意回避;不去谈论。
徐迟《一九五六年特写选 序言》:“尖锐的矛盾,避而不谈,或加水冲淡了。”
遵而勿失谓遵照先人的典章制度而不违失。
《史记 - 曹相国世家》:“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
遵而不失见“遵而勿失”。
《隋书 - 炀帝纪上》:“朕肃膺宝历,纂临万邦,遵而不失,心奉先志。”
道而不径道:走路。径:小路。走路要走大路而不走小路,以免遇到危险。
《吕氏春秋 - 孝行览》:“故舟而不游,道而不径,能全支体以守宗庙,可谓孝矣。”
迷而知返迷路后知道回来。比喻有了过失能够改正
《宋书 二凶传 元凶劭》:“所以淹霆缓电者,犹冀弟迷而知返耳。”
迷而知反迷路后知道回来。比喻有了过失能够改正
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袁术传》:“若迷而知反,尚可以免。”
迷而不返迷路后不知回来。比喻犯了错误不知改正
汉 王粲《为刘表与袁尚书》:“若使迷而不返,遂而不改,则戎狄蛮夷将有诮让之言。”
迷而不反迷路后不知回来。比喻犯了错误不知改正
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钟会传》:“若偷安旦夕,迷而不反,大兵一发,玉石皆碎。”
述而不作只是阐明前人的成说;自己并无创新之见。
先秦 孔子《论语 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过而能改有了错误就能改正。
《左传 - 宣公二年》:“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轻而易举轻:轻松;举:向上托。很轻松很容易地举起来。形容做事情毫不费力。
《诗经 大雅 烝民》:“人亦有言,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宋 朱熹注:“言人皆言德甚轻而易举,然人莫能举也。”
贵而贱目比喻相信传说,不重视事实。
汉 张衡《东京赋》:“若客所谓,末学肤受,贵耳而贱目者也。”
贫而无谄谓虽然贫穷却不巴结奉承。
春秋 - 鲁 - 孔丘《论语 - 学而》:“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贫而乐道家境贫穷,却以获得知识、懂得道理为乐事。
《论语 - 学而》:“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贪而无信贪婪而又不守信用。汉 - 应劭《鲜卑胡市议》:“以为鲜卑隔在漠北,犬羊为群,无君长帅庐落之居,又其天性,贪而无信。”
汉 - 应劭《鲜卑胡市议》:“以为鲜卑隔在漠北,犬羊为群,无君长帅庐落之居,又其天性,贪而无信。”
质而不野质:朴素、单纯。野:粗俗。质朴而不粗俗。同“质而不俚”。
《后汉书 班彪传上》:“然善述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野,文质相称,盖良史之才也。”
质而不俚质:朴素、单纯。俚:粗俗。质朴而不粗俗。亦作“质而不野”。
《汉书 - 司马迁传赞》:“然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货而不售想卖却卖不出去.
谲而不正谲:欺诈。诡诈而不正派。
《论语 - 宪问》:“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谑而不虐谑:开玩笑。开玩笑而不使人难堪。
《诗经 - 卫风 - 淇奥》:“善戏谑兮,不为虐矣。”
诲而不倦诲:教诲,教导;倦:厌烦,疲倦。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烦
汉 - 蔡邕《彭城姜伯淮碑》:“有名物定事之能,独见先睹之效,然犹学而不厌,诲而不倦。”
言而有信说出话来算数;有信用。
先秦 孔子《论语 学而》:“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言而无信信:信用。说话不算数;没有信用。原作“言而不信”。
《穀梁传 僖公二十二年》:“言之所以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为言?”
言而不信见“言而无信”。
《淮南子 - 泰族训》:“施而不仁,言而不信,怒而不威,是以外貌为之者也。”
要而论之犹言要而言之。概括地说,简单地说。
《天讨 豕韦之裔〈普告汉人〉》:“要而论之,满人之人中国也,据其土地山河,窃棋子女玉帛……固古人所谓倒行逆施者矣。”
要而言之概括地说,简单地说。
晋 陆机《五等诸侯论》:“且要而言之,五等之君,为己思治。”
行而不远文章没有文采,就不能流传很远。
《左传 - 襄公二十年》:“仲尼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而无文,行而不远。’”
苗而不秀指庄稼出了苗而没有开花结果。比喻人有好的资质,却没有成就就不幸夭折
先秦 孔子《论语 子罕》:“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脆而不坚脆弱而不坚实。形容虚有其表。
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华而不实,脆而不坚。”
聚而歼之聚:会集,包围;歼:消灭。把敌人包围起来消灭
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第五章:“也不敢大胆放手诱敌深入,聚而歼之。”
老而益壮老:老年;益:更加;壮:强壮,雄壮。年纪虽老而志气更强壮
南朝 - 宋 - 范晔《后汉书 - 马援传》:“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老而弥笃弥:更加;笃:深厚。人越老对某事物的感情越深厚
《梁书 - 王筠传》:“余少好书,老而弥笃,虽偶见瞥观,皆即疏记,后重省览,欢兴弥深,习与性成,不觉笔倦。”
群而不党群:合群。与众合群,不结私党。
《论语 - 卫灵公》:“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终而复始不断地循环往复。
《淮南子 说山训》:“通于学者若车轴,转毂之中,不运于己,与之致千里,终而复始,转无穷之源。”
等而下之比这一等更差的。指事物递减;后面的比前面的差一级;低一等。
宋 楼钥《攻愧集》:“乡之贫者,或不及于此,则以此法等而下之。”
等而上之按某一等级,由此再往上。
宋 - 朱燮《絜斋集 - 高鞅论》:“古者五家置一比长,等而上之,为闾,为旅,为党,皆置官焉。”
笑而不答只是微笑着,不作正面回答。
唐 李白《山中问答》诗:“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笃而论之笃:切实。确切地论述。
晋 - 裴启《语林》:“林公云:‘文度著腻颜,挟《左传》,逐郑康成,自为高足弟子;笃而论之,不离尘垢囊也!’”
穷而后工旧时认为文人越是穷困不得志,诗文就写得越好。
宋 欧阳修《梅圣俞诗集 序》:“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秘而不露严守秘密,不肯吐露
晋 陈寿《三国志 董昭传》:“秘而不露,使权得志,非计之上。”
秘而不言见“秘而不露”。
晋 - 干宝《搜神记》第七卷:“骋益忧惧,秘而不言。”
秘而不泄泄:泄漏。严守秘密,不肯吐露
宋 - 张君房《云笈七签》第69卷:“上仙真经秘而不泄者,为此字母之法,恐凡愚之心见知也。”
秘而不宣秘:不公开的;引申为隐匿;不能让别人知道;宣:公开。把知道的消息、情况隐秘起来;不告诉别人。
晋 陈寿《三国志 吕蒙传》:“密为肃陈三策,肃敬受之,秘而不宣。”
秀而不实秀:庄稼吐穗开花;实:结果实。开花不结果。比喻只学到一点皮毛,实际并无成就。
先秦 孔子《论语 子罕》:“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磨而不磷磨了以后不变薄,染了以后不变黑。比喻意志坚定的人不会受环境的影响。
先秦 孔子《论语 阳货》:“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
生而知之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这是唯心主义者的观点。
《论语 - 述而》:“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犯而勿校见“犯而不校”。
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 - 女吊》:“只有明明暗暗,吸血吃肉的凶手或其帮闲们,这才赠人以‘犯而勿校’或‘勿念旧恶’的格言。”
犯而不校犯:冒犯;校:计较。别人冒犯了;也不计较。
先秦 孔子《论语 泰伯》:“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满而不溢器物已满盈但不溢出。比喻有资财而不浪用,有才能而不自炫,善于节制守度。
《孝经 - 诸侯章》:“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
渴而穿井比喻事先没准备,临时才想办法
《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渴而掘井到口渴才掘井。比喻事先没有准备,临时才想办法。
《素问 - 四气调神大论》:“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淡而无味淡:薄,与“浓”相对。菜肴因盐少而没有味道。亦泛指清淡无味。亦形容说话、写文章内容平淡,无趣味。
宋 朱熹《朱子语类辑略》第四卷:“此工夫似淡而无味,然做时却自有可乐。”
淡而不厌比喻既不热心也不厌弃。
章炳麟《辨诗》:“淡而不厌者陶潜,则王维可废也。”
涅而不渝涅:黑泥;渝:改变。用涅染也染不黑。比喻品格高尚,不受恶劣环境的影响
唐 - 陈子昂《周故内供奉学士怀州河内县尉陈君硕人墓志铭》:“非淳人淑士,其谁能涅而不渝哉?”
涅而不淄见“涅而不缁”。
明 - 张居正《七贤咏》序:“蝉蜕于粪溷之中,皭然涅而不淄者也。”
浮而不实形容知识浅薄;基础不扎实。形容作风浮泛;不深入不踏实。
高阳《胡雪岩全传 - 平步青云》下册:“反过来‘嬉’字不作懒惰解释,要当作浮而不实的不敬来讲。”
泥而不滓染而不黑。比喻洁身自好,不受坏的影响。泥,通“涅”。染黑。滓,通“缁”。黑色。
《史记 - 屈原贾生列传》:“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没而不朽没:同“殁”,死。指人的身体虽死,但其精神、业绩、文章永存人间。
唐 - 陈子昂《周故内供奉学士……墓志铭》:“昔子云称李元,常璩叙令伯,皆没而不朽。”
毙而后已毙:倒下,死亡。指努力工作或为某一目的奋斗终生,至死才罢休
西汉 戴圣《礼记 表记》:“乡道而行,中道而废,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数之不足也,俯焉日有孳孳,毙而后已。”
殁而无朽殁:死。人虽然死了,名声或事业长存
唐 - 杨炯《遂州长江县先圣孔子庙堂碑》:“凭风云于异代,照日月于殊涂,死者有知,殁而无朽。”
殁而不朽殁:死。人虽然死了,名声或事业长存
唐 - 白居易《与刘总诏》:“卿之先父,为朕元臣,大节殊功,殁而不朽。”
死而无憾即使死了也而无遗憾
清 - 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66回:“小妹真能为我守节,我便死而无憾。”
死而无悔就是死了也不懊悔。形容态度坚决。
《论语 - 述而》:“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死而无怨怨:怨恨。死了也不怨恨。《三国演义》第四十七回:“我说出你那破绽,教你死而无怨。”
元 - 郑光祖《倩女离魂》第三折:“不是我闲淘气,便死呵死而无怨,待悔呵悔之何及!”
死而复苏复:又,再;苏:醒过来。死去了又活过来,形容生命不息
宋 - 洪迈《夷坚丙志 - 九圣奇鬼》:“地狱百毒,汤镬锉硾,随索随见,鬼形糜碎,死而复苏屡矣。”
死而复生死去了又活过来。形容生命不息。
三国 魏 曹植《辩道论》:“方士有董仲君,有罪系狱,佯死数日,目陷虫出,死而复生,然后竟死。”
死而不朽指身虽死而言论、事业等长存。
春秋 - 鲁 - 左丘明《左传 - 襄公二十四年》:“古人有言曰:‘死而不朽,何谓也。’”
柔而不犯犯:侵犯。指性情柔和,但不容侵犯。
《后汉书 胡广传》:“柔而不犯,文而有礼,忠贞之性,忧公如家。”
极而言之从最极端的情况来说。指把话说到头。
明 袁宏道《与仙人论性书》:“极而言之,亦是心形炼极所现之象。”
望而生畏看着就害怕。生畏:害怕。
先秦 孔子《论语 尧曰》:“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望而却步看到困难或危险就往后退缩。形容遇到强敌或困难时就退缩不前。却步:向后退却。
明 徐光启《复周无逸学宪》:“且以裕蛊所为,思之痛心,望之却步。”
显而易见显:明显。很明显;极容易看清。
宋 王安石《洪范传》:“在我者,其得失微而难知,莫若质诸天物之显而易见,且可以为戒也。”
施而不费给人以恩惠利益,而自己又耗费不多。亦作“惠而不费”。
《论语 - 尧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史记 - 吴太伯世家》:“广而不宣,施而不费。”
斗而铸锥临到打仗才去铸造兵器。比喻行动不及时。
《素问 - 四气调神大论》:“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呼?”

相关词语

磨而不磷,湼而不缁【意思解释】1.谓极坚之物,磨也磨不薄;极白之物,染也染不黑。比喻不受环境影响,经得起考验。语出《论语.阳货》:"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湼而不缁。"朱熹集注:"磷,薄也。湼,染皁物。言人之不善,不能浼己。"
而今而后【意思解释】1.从今以后。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意思解释】1.太阳升起就起来劳动,太阳下山就休息。原指上古人民的生活方式,后亦泛指单纯简朴的生活。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意思解释】1.看见了同没有看见一样,听见了同没有听见一样。形容不重视,不注意。
一而二,二而三【意思解释】1.由一至二,由二至三。谓由此及彼联想开去。
一而再,再而三【意思解释】1.《书.多方》:"至于再,至于三。"后以此谓三番两次或多次。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意思解释】1.月晕出现﹐将要刮风;础石湿润﹐就要下雨。比喻从某些征兆可以推知将会发生的事情。
此而可忍,孰不可忍【意思解释】1.这个如能容忍,还有什么不能容忍呢!
触类而通【意思解释】1.见"触类旁通"。
触类而长【意思解释】1.语本《易.系辞上》:"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孔颖达疏:"谓触逢事类而增长之。"意谓掌握一类事物知识或规律,就能据此而增长同类事物知识。
重足而立【意思解释】1.叠足而立,不敢迈步。形容非常恐惧。
称薪而爨【意思解释】1.称了薪柴才去生火煮饭。比喻斤斤于细节而不识大体。
础润而雨【意思解释】1.柱下石湿润,预示天将下雨。比喻从小地方可观察出大道理,或从事物的变化迹象可以预测到事物的发展。语出宋邵伯温伪托苏洵所作《辨奸论》:"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着。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参阅清李绂《穆堂初稿》卷四五《书<辨奸论>后二则》。
称柴而爨【意思解释】1.见"称薪而爨"。
怅而【意思解释】1.犹怅然。
存而不论【意思解释】1.把问题搁置起来,不加推究和讨论。
从一而终【意思解释】1.谓一女不事二夫,夫死不得再嫁。 2.比喻忠臣不事二主。
冲口而出【意思解释】1.谓不加思索说出口来。
从风而靡【意思解释】1.谓如风之吹草,草随风倾倒。比喻强弱悬殊,弱者不堪一击,即告瓦解。 2.谓如风之吹草,草随风倾倒。比喻仿效﹑风行之迅速。
从而【意思解释】1.连词。然后;因而。

相关成语接龙

相关成语分类

相关成语补全

第二个字是而的成语的相关成语

而今而后而:语助词。从今以后。
《吕氏春秋 恃君览 长利》:“臣而今而后知吾先君周公之不若太公望封之知也。”《旧唐书 卢藏用传》:“而今而后,焚蓍龟,毁律历,废六合,斥五行,浩然清虑,则将奚若?”
鼓噪而进鼓噪:擂鼓和呐喊。擂鼓呐喊,大张声势地向前冲去
春秋 - 鲁 - 左丘明《左传 - 哀公十七年》:“越子为左右句举,使夜或左或右,鼓噪而进。”
鼓噪而起鼓噪:起哄。喧扰哄闹起来
《谷梁传 - 定公十年》:“两君就坛,两相相揖,齐人鼓噪而起,欲以执鲁君。”
鼎足而立鼎;古代烹煮用的炊具;多为圆形;三足两耳。像鼎那样三只脚并立。比喻事物三方面并立;常指政治局势或力量三方面相持。
西汉 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莫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
鼎足而居像鼎的三足分立那样。比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
西汉 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
鼎足而三比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也泛指三个方面。
清 和邦额《夜谭随录 崔秀才》:“内则一妻一女一子,鼎足而三焉。”
默而识之默:不语,不说话。识:记。把所见所闻默默记在心里。
鸣琴而治指以礼乐教化人民,达到“政简刑清”的统治效果。旧时常用做称颂地方官的谀词。
《吕氏春秋 - 察贤》:“宓子贱治单父,弹鸣琴,身不下堂,而单父治。”
鸡鸣而起鸡叫时就起床。形容勤奋不怠。
先秦 孟轲《孟子 尽心上》:“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
鱼贯而行象游鱼一样一个跟着一个地接连着走。形容一个跟一个单行前进。
晋 - 范汪《请严诏谕庾翼还镇疏》:“而玄冬之月,沔汉干涸,皆当鱼贯而行。”
鱼贯而出像游鱼那样连贯着出现。
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八回:“三人急不暇择,从窦中鱼贯而出,外面正是一条逼狭的胡同,还静悄悄的没人阻住。”
鱼贯而入像游鱼那样首尾连贯地进入。比喻有秩序地相继而进。
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邓艾传》:“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
鱼烂而亡鱼腐烂从内脏起。比喻因内部祸乱而自取灭亡。
《公羊传 僖公十九年》:“梁亡,此未有伐者。其言梁亡何?自亡也。其自亡奈何?鱼烂而亡也。”
高而不危身居高位而没有倾覆的危险。
《孝经 - 诸侯章》:“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
高枕而卧垫高枕头安心地睡觉。形容无忧无虑。平安无事。
《战国策 - 魏策一》:“事秦,则楚韩必不敢动;无楚韩之患,则大王高枕而卧,国必无忧矣。”
饮恨而终心怀怨恨而死。
唐 - 蒋防《霍小玉传》:“我为女子,薄命如斯。君是丈夫,负心如此。韶颜稚齿,饮恨而终。”
食言而肥食言:失信。指不守信用,只图自己占便宜。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哀公二十五年》:“是食言多矣,能无肥乎?”
食而不化吃了没有消化。比喻对所学知识理解得不深不透,没有吸收成为自己的东西。
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姑妄听之六》:“然读书以明理,明理以致用也。食而不化,至昏愦僻谬,贻害无穷。”
颖脱而出颖,锥芒。言锥芒全部脱出。比喻有才能的人得到机会,即能全部显现出来。
《史记 - 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早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
顾而言他见“顾左右而言他”。
《扫迷帚》第二一回:“那三人见话不投机,便顾而言他。”
顺风而呼顺着风向呼喊,声音传得远,使人听得清。比喻凭借外力可有较好效果。
《荀子 - 劝学》:“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顺非而泽顺从错误言行且加以润饰。
西汉 - 戴圣《礼记 - 王制》:“学非而博,顺非而泽。”
顺时而动顺应时势而行动。
先秦 左丘明《左传 隐公十一年》:“度德而处,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无累后人。”
韫椟而藏把玉裹在匣子里藏起来。比喻怀才隐退。
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58回:“两位将军,有些神箭,当奏闻吾王,美玉不可韫椟而藏。”
面墙而立比喻不学之人,如面对墙壁而立,一无所见。
《尚书 - 周官》:“不学墙面。”孔安国传:“人而不学,其犹正墙面而立。”
霍然而愈霍然:很快的样子。很快病就好了。
鲁迅《父亲的病》:“只一服,便霍然而愈了。”
随风而靡靡:倒下。顺风倒下。比喻没有主见。
南朝 梁 萧统《文选 杨恽〈报孙会宗书〉》:“虽雅知恽者,犹随风而靡,尚何称誉之有?”
随遇而安随:顺从;遇:遭遇;安:安然自得。顺从环境的变化而安然自得;指能适应各种环境并感到满足。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计算起来,也是吾生有限,浩劫无涯,倒莫如随遇而安。”
随踵而至踵:脚后跟。一个跟着一个前来。形容人来得多,接连不断。
《战国策 - 齐策三》:“子来,寡人闻之,千里而一士,是比肩而立,百世而一圣,若随踵而至也,今子一朝而见七士,则士不亦众乎!”
随寓而安见“随遇而安”。
宋 - 朱熹《朱子语类》第14卷:“安,谓随所寓而安,盖深于静也。”
闻风而逃风:风声。听到风声,立即逃跑。
清 -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12回:“只要望见土匪的影子,早已闻风而逃。”
闻风而起闻:听到;风:风声,消息。一听到风声,就立刻起来响应。
宋 陈亮《祭赵尉母夫人文》:“登堂莫及,闻风而起。”
闻风而至一听到消息就来。形容行动迅速。
清 - 李汝珍《镜花缘》第21回:“舅兄只顾要将细鸟带回船去,刚才被他这阵乱叫,以致众兽闻风而至,几乎性命不保。”
闻风而动一听到消息就立即行动起来。风:消息。
宋 陈亮《祭赵尉母夫人文》:“登堂莫及,闻风而起。”
闻风而兴见“闻风而起”。
明 - 李贽《读史汇 - 储瓘》:“后泰州有心斋先生,其闻风而兴者欤。”
长驱而入驱:快跑;长驱:策马快跑。迅速向很远的目的地前进。形容进军迅猛顺利,所向无敌
明 - 冯梦龙《醒世恒言》第19卷:“未到汉口,传说元将兀良哈歹统领精兵,长驱而入,势如破竹。”
锲而不舍锲:雕刻;舍:停止。不停地雕刻。比喻做事或学习有恒心。
先秦 荀况《荀子 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铩羽而归铩羽:羽毛摧落,比喻失败或不得志。指失败或不得志而归。
南朝宋 - 鲍照《拜侍郎上疏》:“铩羽暴鳞,复见翻跃。”
铤而走险指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采取冒险行为。铤:快跑的样子;走险:奔赴险地。
《左传 文公十七年》:“小国之事大国也,德则其人也,不德则其鹿也,铤而走险,急何能择?”
量才而为按照自己力量的大小去做,不要勉强。
量力而行量:估量;估计;行:做;干。衡量自己的力量去行事。
先秦 左丘明《左传 昭公十五年》:“力能则进,否则退,量力而行。”
量力而为量:估量。按照自己力量的大小去做,不要勉强。
《左传 昭公十五年》:“力能则进,否则退,量力而行。”
避而不谈有意回避;不去谈论。
徐迟《一九五六年特写选 序言》:“尖锐的矛盾,避而不谈,或加水冲淡了。”
遵而勿失谓遵照先人的典章制度而不违失。
《史记 - 曹相国世家》:“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
遵而不失见“遵而勿失”。
《隋书 - 炀帝纪上》:“朕肃膺宝历,纂临万邦,遵而不失,心奉先志。”
道而不径道:走路。径:小路。走路要走大路而不走小路,以免遇到危险。
《吕氏春秋 - 孝行览》:“故舟而不游,道而不径,能全支体以守宗庙,可谓孝矣。”
适可而止做到适当的程度就停止。比喻做事恰到好处。
先秦 孔子《论语 乡党》:“不多食”宋 朱熹集注:“适可而止,无贪心也。”
迷而知返迷路后知道回来。比喻有了过失能够改正
《宋书 二凶传 元凶劭》:“所以淹霆缓电者,犹冀弟迷而知返耳。”
迷而知反迷路后知道回来。比喻有了过失能够改正
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袁术传》:“若迷而知反,尚可以免。”
迷而不返迷路后不知回来。比喻犯了错误不知改正
汉 王粲《为刘表与袁尚书》:“若使迷而不返,遂而不改,则戎狄蛮夷将有诮让之言。”
迷而不反迷路后不知回来。比喻犯了错误不知改正
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钟会传》:“若偷安旦夕,迷而不反,大兵一发,玉石皆碎。”
述而不作只是阐明前人的成说;自己并无创新之见。
先秦 孔子《论语 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迎刃而解碰着刀口就分开了。比喻事情容易处理;问题容易解决。
《晋书 杜预传》:“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
迎刃而理比喻处理事情、解决问题很顺利。同“迎刃而解”。
清 周在浚《行述》:“潍,剧邑也,事繁丛弊,先大夫以书生受事,迎刃而理。”
过而能改有了错误就能改正。
《左传 - 宣公二年》:“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轻而易举轻:轻松;举:向上托。很轻松很容易地举起来。形容做事情毫不费力。
《诗经 大雅 烝民》:“人亦有言,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宋 朱熹注:“言人皆言德甚轻而易举,然人莫能举也。”
跷足而待踮起脚跟等待。形容短时间内便能见到事情的结果。语出《汉书 - 高帝纪》:“大臣内畔,诸将外反,亡可蹻足待也。”
语出《汉书 - 高帝纪》:“大臣内畔,诸将外反,亡可蹻足待也。”
趁虚而入趁力量虚弱时侵入。
清 石玉昆《三侠五义》第40回:“如今百病趁虚而入。”
赫然而怒形容大怒。火冒三丈的样子。
赍志而没赍:怀抱着,带着;殁:死。志愿没有实现就死了。
南朝 - 梁 - 江淹《恨赋》:“赍志没地,长怀无已。”

相关的造句

时而,时而,时而,时而造句造句一、那烟花时而像仙女撒花,时而像火焰争锋,时而像彩蝶飞舞,时而像含苞欲放。
二、那烟花时而像仙女撒花,时而像火焰争锋,时而像彩蝶飞舞,时而像含苞欲放。红的象征着喜庆,蓝的象征着智慧、绿的象征着生机、黄的象征着温暖、紫的象征着浪漫五颜六色,叫人陶醉,使人迷恋。
三、小泉的响声,脆脆地,时而长,时而短,时而有,时而无,时而高,时而低,泉水咚咚地响,令我有了无边的遐想。
四、沿着公路上山,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在清澈见底的溪水中,有时还能看到活泼可爱生机勃勃的小蝌蚪呢!
五、读着文字,时而忿忿不平,时而会心一笑,时而引人沉思,时而倍感亲切。
六、天上的云真是千变万化,时而薄若丝棉,时而堆积如山,时而变成了丛林的树丛,时而又变化出可爱的小动物,真是令人遐想。
七、考试的时候我时而低头沉思,时而伏案而书,我要克服这种时而积极乐观时而消沉悲观,时而动力十足时而意志消沉的不稳定情绪。
八、你看动物园的猴子,时而跳到假山上,时而爬到树干上,时而向游人要吃的,时而懒洋洋地晒太阳,真是活波可爱!
九、傍晚,天空的东方出现了火烧云,它时而像奔跑的野马,时而像乖巧的绵羊,时而像狡猾的狐狸,[造句网
十、我时而希望,时而沮丧,时而狂乱,时而斟酌。
时而,时而,时而造句造句1. 那烟花时而像仙女撒花,时而像火焰争锋,时而像彩蝶飞舞,时而像含苞欲放。
2. 世界最美的东西莫过水,时而无瑕温暖,时而雄浑壮阔,时而灵动可人……,徜徉其中,身心愉悦,感解之深,它让人真正领略了自然之美的催人欲醉的魅力,自然永远是伟大的工艺品。
3. 只见,烟花直冲天空,渐渐地舒展开来,形成了无数朵时而红,时而黄,时而绿的繁花。然后,那烟火好似流星,从天而降,心里别提有多高兴啦!
4. 那烟花时而像仙女撒花,时而像火焰争锋,时而像彩蝶飞舞,时而像含苞欲放。红的象征着喜庆,蓝的象征着智慧、绿的象征着生机、黄的象征着温暖、紫的象征着浪漫五颜六色,叫人陶醉,使人迷恋。
5. 小泉的响声,脆脆地,时而长,时而短,时而有,时而无,时而高,时而低,泉水咚咚地响,令我有了无边的遐想。
6. 沿着公路上山,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在清澈见底的溪水中,有时还能看到活泼可爱生机勃勃的小蝌蚪呢!
7. 只见,烟花直冲天空,渐渐地舒展开来,形成了无数朵时而红,时而黄,时而绿的繁花。
8. 夏天像一个玩皮可爱的小孩,那时而风,时而雨,时而艳阳的天气便是他鲜活生动的表情。
9. 微风时而吹拂着山脉时而吹拂着河流时而吹拂着杨柳。
10. 当你追逐阳光奔跑时,当你在海中一次次搏击海浪时,时而晴天霹雳,时而风雨交加,时而狂风大作,在你一次次重重地摔倒,任凭风雨蹂躏时,朋友,何不考虑停下来,休息一会儿,浏览身边的美好?
公而忘私,国而忘家造句(1)“天下为公、公而忘私、国而忘家”,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
(2)在这种崇尚道义的思想哺育下,中华民族形成了公而忘私,国而忘家,始终把国家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的优秀文化传统。
(3)她如此热衷于追星,是因为演员们都是为公而忘私,为国而忘家,不计片酬,甘愿为抗日救亡作贡献,是令人敬仰的文艺战士。
(4)为了江山社稷,公而忘私、国而忘家,当时晋国的有关仁人志士真不简单。
(5)有人说,时代不同了,也要承认干部有自身的权益,用“公而忘私、国而忘家”的理想标准要求干部已不太现实。




乘兴而来,败兴而返造句1) 但不少市民可谓乘兴而来,不想败兴而返,故很多未有理会劝喻,不少继续在水中作乐,但绝大部分是在浅水区嬉戏。
2) 德璀琳只得乘兴而来,败兴而返。
3) 话说明珠蔡毓荣乘兴而来,败兴而返。
4) 国际先驱导报驻香港记者王健平报道“十一”黄金周结束了,对“东方之珠”香港而言,有多少内地游客乘兴而来、败兴而返,恐怕难有完整统计。
5) *弯一游的高期待,一路赶急件的赴台游,让*弯在旅游接待能力上备受压力,已经有不少人担心机场、景点等“弄不好”,使得大陆游客乘兴而来、败兴而返。




一而二,二而一造句1. 乃为一而二,二而一,相通之道理。
2. 所以说,事业和金钱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事。
3. 《担当禅师塔铭》,始焉儒,终焉释,一而二,二而一。
4. 其实二者都不能脱出物质和精神的藩篱,本是一而二,二而一的道之本体。
5. 这二者相辅相成,其实也只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
6. 两条是一而二,二而一,互不能分。
7. 说完,他动手向后翻了一页,只见纸上写着——天下之事,皆一而二,二而一,情场、商场、官场,皆如战场。


韦编网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有资源文件均出自网络,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如有侵犯你的版权,请通知我们,本站将立即改正。